核心觀點:新職業的出現,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是一種利好。此外,大學生也要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擁抱新職業的機遇。知識與技能,才是就業市場上的“硬通貨”,大學生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積極順應市場力量,找準需求定位,增強核心競爭力。
11日,受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委托,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發布《關于對擬發布新職業信息進行公示的公告》,擬新增10個新職業,包括區塊鏈工程技術人員、社區網格員、互聯網營銷師、信息安全測試員、區塊鏈應用操作員、核酸檢測員、在線學習服務師、社群健康助理員、老年健康評估師、增材制造(3D打。┰O備操作員。
這些頗具時尚感和新鮮感的新職業,有的源于新技術催生的新產業,有的源于人口老齡化帶來的新需求。它們的出現,不僅滿足了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也帶來了新的就業機遇。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將達874萬人,受疫情影響,畢業生就業壓力增大。新職業的出現,對高校畢業生來說,是一種利好。此外,大學生也要轉變就業觀念,積極擁抱新職業的機遇。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觀念不改,很難看到身邊的就業機會,而事實上,這些新職業與我們的生活很密切。比如,直播帶貨的李佳琦、薇婭們就可被歸入互聯網營銷師;而在疫情期間陪你上網課的老師也可稱為在線學習服務師。這些都是時下的新風口。大學生就業,沒必要一定局限于公務員、事業編,而忽視了其他機會。
新職業的產生,讓發展更有力量。近幾年,層出不窮的新職業,始終朝著高價值、數字化、個性化方向發展,這背后是市場需求的迸發以及國家政策的支持,彰顯了經濟社會發展的活力和創造力,也見證著中國經濟的轉型升級之路。對求職者來說,選擇了一份職業,就等于選擇了一種生活方式。而人們對新職業的向往,實際上也是對更高生活品質、更好就業質量的向往。相比之下,大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能力和適應能力,也應該能夠較迅速地融入新職業。
當然,對大學生來說,還要不斷提高職業新技能,找到個人興趣與職業發展的連接點,在專業、技術、能力等方面不斷提升自我,迎難而上、化危為機,實現個人與行業共同成長。特別是要合理調整就業預期,避免眼高手低,陷入“大公司不要我,小公司我不要”的高不成、低不就的就業困境。技能不足的可以參加培訓,信息來源少的可以多渠道收集,本地就業機會欠缺的可以到發達地區尋找機會。總的來說,知識與技能,才是就業市場上的“硬通貨”,大學生要保持終身學習的心態,積極順應市場力量,找準需求定位,增強核心競爭力。
新職業的誕生,是這個時代和社會進步的縮影,更蘊含著未來的無限可能。可以預見,在轉換發展方式和調整經濟結構的進程中,將有越來越多的新職業出現在公眾視野。需要指出的是,與傳統職業相比,新的經濟業態和新職業在保障方面尚未完全到位。因此,在健全新職業發展體系的過程中,需要更多聚焦在就業服務管理上,為求職者營造更加寬松的就業環境,給予新行業、新業態等新生事物以更多發展空間。(陜西省社會科學院副研究員、西北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博士生 屈曉東)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發展新職業 激活新動能
新職業層出不窮讓中國發展更有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