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要改變民眾投資房產的偏好,就必須發揮房地產投資的市場作用,房價該跌時必須跌。不能形成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從而讓人們認為買房是穩賺不賠的買賣。
媒體近日報道,根據內地和香港相關上市房地產企業發布的公告,目前已經有32家房企發布了今年前11個月的銷售業績,合計銷售額達到56027億元,同比上漲18.6%,刷新歷史記錄。上述32家房企2018年全年合計銷售額為52538億元。這意味著,大部分房企今年前11個月的銷售額超過去年全年的水平。銷售金額再創新高已無懸念,但房企銷售同比增速已經明顯放緩。
房子是用來住的,不是用來炒的。經濟“去房地產化”已經是共識,是行動,是趨勢。但令人意外的是,在房地產調控持續進行中,房地產銷售金額還是創了新高。有如此好的銷售金額支撐,房價止漲下跌該有多難!
多年以來,高房價帶來一系列問題,既影響了民生福祉,又影響了宏觀經濟的健康穩定。房價為什么難下跌?與民眾的投資房產偏好不無關系。民眾有投資房產的偏好,才使得房價難以下跌。如果民眾沒有這個偏好,房價漲上去了,還可以下來;而因為有了這個偏好,房價跌下來就要遭受到幾乎所有“有房一族”或明或暗的抵制。無房的人盼著房價跌,一旦買了房子,成了“有房一族”,就天天盼著房價漲。其實,對于那些只有一套自有住房的人而言,房價漲跌真的和他沒什么關系。房價再高,他也不可能賣掉不住了。反過來,房價再跌,也不會影響他房產的居住功能。
從市場的供需力量對比看,即使住房供給過多,但因為這個偏好的支撐,房價還是下跌難。房價高,讓民眾看到投資房產“有搞頭”,又進一步強化了投資房產的偏好。高房價和房產投資偏好形成了正反饋效應。
形成房產投資偏好的真正原因是根植于中國人內心深處幾千年的投資觀念。“添家置業”是中國人的守財之道。所謂“置業”,很大程度上就是購買房產。自古以來,中國人就有“以末致富,以本守之”的傳統。所謂“以本守之”,不過是購買田產、蓋個大房子。城鎮化發展讓買地蓋房子變得不現實,但卻讓“買房子”成了“置業之道”。于是,從南到北,任何一個城市都不乏名下數套房產的“普通人”。
有人說,中國人偏愛投資房產是因為中國的金融投資產品太少。這似乎很難成立。進入21世紀,中國金融大發展,金融投資產品日益繁多,不可謂不豐富。可供投資的金融產品真的不能再說“少”,然而房產投資偏好卻依然存在,所以說更主要的還是傳統投資觀念使然。
這樣的傳統投資觀念有一定的社會危害性。古代人“以末致富,以本守之”,導致土地兼并讓“貧者無立錐之地,富者廣廈萬千”;現代人對房產投資的熱衷,讓房地產非理性繁榮,影響了宏觀經濟的健康運行。要改變民眾投資房產的偏好,就必須發揮房地產投資的市場作用,房價該跌時必須跌。不能形成房價只漲不跌的預期,從而讓人們認為買房是穩賺不賠的買賣。也許,當民眾投資房產的偏好改變時,房地產調控就真的能見到成效了。(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樓市健康發展須及時除“噪”
房住不炒因城施策仍是地產調控主基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