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中小學生減負一直是公眾關注的熱門話題,關于何為減負、如何減負也一直爭論不斷。近日,南京減負令讓“南京家長已瘋”傳遍社交媒體,浙江“減負33條”也引來一片網絡吐槽。
南京的家長為什么“瘋了”?
作為一名學生家長,我對減負政策的整體看法是,辦法雖好,但落實起來難度頗大。
家長對孩子繁重的作業自然是有意見的,但一遇見減負新規,往往又會大吃一驚,繼而條件反射般反問:孩子9點完不成作業可以不做?那要是別人家孩子手快做完了呢?真做不完,授課老師和班主任會不會不高興?會不會給我家孩子“穿小鞋”?一連串的糾結猶豫之下,對于減負新規賦予的“拒絕權利”怕是難有勇氣行使,而對于年幼且心智尚不成熟的孩子來說,就只有聽話照做的份了。【詳細】
不管增負減負,有一個目標是不變的,就是最終要在高考成績上見分曉。哪個家長不希望小孩成績好,不希望小孩今后考上重點高中、上名牌大學?有了高考這根指揮棒,學校減負了,家長也不敢松懈,估計大部分會在課外“找補”回來。如此,學校減的負,會一點不差甚至變本加厲地在校外加在學生頭上。南京的家長為什么“瘋了”,就在于擔心學校把問題甩給他們。【詳細】
教師有哪些困惑?
作為一名教師,我有三惑:
一惑規定制造了“空子”。“小學生晚9點、初中生晚10點可經家長確認拒絕完成剩余作業”,規定中這個“可”表示“許可”,并非“一定”,很是柔性,可以做,也可以不做。如此一來,時間一到,學生就有了向督促作業的家長“喊停”的權利,也有了向老師不交作業的權利。且不說“小聰明”們會利用這個規定為自己“謀福利”,長此以往,又有多少未成年人能抵御得了人性中與生俱來的惰性?
二惑規定打破了“鏈子”。教師有一套完整的“備課、上課、作業、反饋”教學環節,這個規定直接涉及家庭作業環節。誠然,家庭教育好、學習習慣佳的學生可能因此時限而提高作業完成效率,增強自律性;但那些鉆了空子的學生在作業環節的紕漏,就會打亂或阻斷老師教學完整鏈條中的作業和反饋環節,進而影響教學質量和進度。這個“鍋”,老師如何背得起?
三惑規定設置了“絆子”。規定的執行者是家長,家長雖為成年人,但并非都是合格的教育者,他們的教育水平和專業背景如何保證作出終止作業的決定是正確判斷?再者,又有多少家長肯為了這個規定去“犧牲”孩子的學業成績?這本身就是悖論。退一步說,讓老師擔任執行者,根據規定為每個學生量身定做符合學習特點、且能夠在9點(或10點)之前完成、又能確保學習質量的作業,恐怕也是個天方夜譚吧!【詳細】
為學生減負要減到點子上
其實,作業減負更當從學校、老師的源頭著手。老師布置作業時,應當考慮到學生能不能在相應的時段內完成相應的作業量;學校則應對老師布置作業的質量和總量加以評估,盡量減少重復和不必要的作業。否則,明明知道大多數學生難以在相應的時間段完成作業還硬要布置,不僅為難孩子、家長,也會使相關規定成為一紙空文。【詳細】
治本之策,還是要做頂層設計,改變考試這個指揮棒,讓新的評價體系說服學校和家長,主動放棄那些機械重復、靠刷題可以提分的方法,注重孩子的興趣培養。當然,這更有賴于社會進步帶來的全民價值觀變化,對成功的定義日漸多元。著眼當下,見效最快的減負措施,其實不是早放學,而恰恰是延長學生的在校時間,因為只有讓孩子遠離家長,才能夠真正讓體育鍛煉、興趣活動填滿孩子的課外時間,讓減負落到實處。【詳細】
微言大義:
@榻榻米的夏天:學校不給教,老師不敢管,學生松散,家長無措,有的家庭本身家庭教育缺失,現在連學校教育也要缺失了。
@雨燕1976:只有中考、高考制度進行徹底的改革后,才能談減負的事情!
@sex小女人萌萌:我作為南京家長不同意減負,這樣以后娃沒有競爭力怎么考大學?
@黃金向日葵:我當年小學,閉著眼睛都是100分。現在我看我兒子的教科書,可不敢說這話了,能考個90分估計都得拼命學。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編后語:
這些年,關于減負的話題總是引發熱議。不管是禁上輔導班,還是晚上九點后不寫作業,只要升學壓力在,減負效果都不會太明顯。學習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大多數人需要付出努力才能有收獲。單純的表面減量并不能改變什么,還是要從制度設計上進行改進。
回顧:往期“經”點熱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