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鄧浩認為,近年來農村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是網信事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離不開“互聯網+”的賦能。
在2016年4月19日召開的網絡安全和信息化工作座談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讓億萬人民在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上有更多獲得感”。他指出,“相比城市,農村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是我們的短板”,并就加快農村互聯網建設提出了具體要求。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要補齊農村這個短板。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而互聯網技術的普及和廣泛應用,改變了越來越多農村居民的生活方式,并正以其催生的一系列新經濟模式為鄉村振興提供全新動力。
第43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2018年12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達2.22億,占整體網民的26.7%,較2017年底增加1291萬人,增長率為6.2%;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38.4%,較2017年底提升3.0個百分點。截至2018年第三季度末,全國行政村通光纖比例達到96%,貧困村通寬帶比例超過94%,已提前實現“寬帶網絡覆蓋90%以上貧困村”的發展目標,更多居民用網需求得到保障。
近年來,國家不斷加大投入力度,擴大光纖網、寬帶網在農村的有效覆蓋,貧困地區網絡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逐步打通,為推進網絡扶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奠定了堅實基礎。互聯網憑借其信息共享、遠程、快捷等特點,促進了農村信息的流通,束縛農村發展的“數字鴻溝”正在加快彌合。在信息化浪潮的沖擊下,農村信息資源的豐富程度成為現代農村發展的關鍵。
當前,互聯網技術正在加速向農業農村延伸和滲透,在農業技術推廣、市場信息服務、農業農村電子商務、精準脫貧等方面已經取得了顯著成效,農業物聯網、大數據等也展現出十分廣闊的應用前景。以農村電商為例,商務部數據顯示,2018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到1.37萬億元,同比增長30.4%。2018年我國新增電子商務進農村綜合示范縣260個,其中國家級貧困縣238個,欠發達革命老區縣22個,進一步拓展農民穩定就業和持續增收渠道,更多農產品通過互聯網走出了鄉村。
如今,農村信息服務正逐漸由自上而下的模式向個性化、多樣化、精準化方向發展,農業云服務、農村綜合信息服務平臺、“互聯網+教育”、“互聯網+醫療”、“互聯網+居家養老”等新型農村信息服務模式不斷涌現,造福著廣大的農民群眾。
治國有常,而利民為本。服務百姓、惠及民生是我國互聯網發展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近年來農村互聯網的快速發展,正是網信事業貫徹以人民為中心發展思想的生動實踐。我們有理由期待,未來“互聯網+”將會在農業生產數字化、農業經營網絡化、農村產業集群化、農村流通現代化、農村服務信息化、農村管理精細化等方面發揮更重要的作用。
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實施好鄉村振興戰略,打贏脫貧攻堅戰,促進農村產業興旺、農民生活富裕,離不開“互聯網+”的賦能。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進一步彌合城鄉“數字鴻溝”、消除農村“信息孤島”,加快偏遠地區的互聯網基礎設施建設,讓更多困難群眾用上互聯網,提高農業數據資源利用效率……我們要做的事情還有很多,任重而道遠。(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員 鄧浩)
點擊圖片進入專題↑↑↑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評論:“互聯網+脫貧”新路徑助力鄉村振興
未來互聯網最大的紅利在農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