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滯銷大爺”網上悲情推銷各類農產品被拆穿謊言之后,互聯網營銷又改走“美女家的產品”套路:春嬌姑娘大學畢業回鄉銷售爺爺做的紫砂壺、生于紫砂壺世家的阿芳正在跟著母親苦學制壺手藝……一件普普通通的商品披上美女親情、勵志故事的外衣之后,消費者相信,既有顏值又有手藝的姑娘,賣的東西應該錯不了。(7月1日北京青年報)
經常逛微博、玩微信的網友,不但會碰到各種各樣的“壺美人”,還會碰到“茶美人”、“酒美人”,她們在網絡上的名字不同,頭像不同,所展示的生活背景不同,但是也有很多相似之處——比如都是面容姣好的婉約女子;比如都喜歡展示與自己所出售的商品有關的工作或生活場景;比如背后都有一個或溫情、或勵志的故事。在這樣的一種前提下,很多網友對她們頗有好感,如果自己正好需要她們所兜售的商品,即便價格不低,出手下單的概率也很大。
但是等到網友收到她們寄過來的商品,原來的美好印象會在瞬間破滅:所謂的紫砂壺可能是有瑕疵的,甚至是假冒偽劣的;所謂的各種名貴茶葉也是普通茶葉冒充的,市場上價格要低很多……這個時候,網友才發現自己可能中了別人的套路,但是等到自己想要去維權的時候,微信或者被拉黑,或者電話打通了,卻遭遇各種推諉敷衍,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媒體的深度調查,向我們揭開了網絡上層出不窮的“美女家的產品”的真相。一則,這些在網絡上清新可人的“壺美人”、“茶美人”,往往具有多重身份,多個化身,她們可能就是商家花錢聘用的模特,真正在背后賣貨的可能是一個摳腳大叔。而她們在網絡上所展示的工作和生活圖景,所講述的溫情或勵志故事,也不過是一種策劃文案,說得直接點就是在編故事忽悠人。有了這樣的“前情鋪墊”,她們所售賣的商品質量、售后服務等等,也就可想而知了。
販賣故事和情懷的商家不少都是可疑的,我們只要多點留意,微博、微信上所謂的“壺美人”、“茶美人”、“酒美人”,大多便能夠得到一次又一次的驗證。販賣故事和情懷,但是卻無法提供合格產品和服務的營銷,終究是違背基本市場規律的。在正常的市場規律下,商家要在乎口碑、在乎形象、在乎信譽,以期待消費者和市場的認同,但是這種只會講故事、談情懷,卻唯獨不會做產品和服務的商家,從來不在乎口碑、形象和信譽,他們做的就是一錘子買賣,并不指望有回頭客。這樣的商業邏輯,和欺騙已經沒有什么區別。
對此,首先,需要消費者不要被故事和情懷所忽悠,就像不要被“壺美人”們清秀的面容所忽悠一樣,保持必要的消費理性,在消費之前多上網看看她們被曝光的資料;其次,需要網絡平臺和政府職能部門依照相關法律加強對這種虛假營銷的監管和整頓,還市場以誠信與清朗、正常與健康。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