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新一屆發審委嚴把上市企業“質量關”,不僅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自今年10月份新一屆發審委成立以來,IPO審核呈現出越來越嚴的趨勢。截止到12月10日,新一屆發審委已審核73家企業(包括二次上會企業)的首發申請,其中,44家獲得通過,24家被否,5家暫緩表決,通過率為60.27%。而今年前10個月IPO審核的通過率為80%。業界認為,嚴把上市公司質量關已成為監管重點,IPO通過率降低有可能成常態,從而夯實資本市場健康發展的基礎。(12月11日《證券日報》)
對于中國股市,股民最為激憤的評價是,“股市是資本大鱷圈錢的工具”。雖然觀點過于極端,但也并非沒有道理。有不少問題企業,經過一番運作包裝,竟然實現了“丑小鴨”到“白天鵝”的“華麗轉身”,堂而皇之地上市融資。但畢竟是“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其內在價值根本無法支撐其高股價,最后,股價一跌千丈,投資者只能“望錢興嘆”。
誠然,投資者的失敗有自身原因,但對企業上市把關不嚴,則是資本市場的一大系統性風險。正是由于上市把關不嚴,什么企業“包裝”一下都能上市,才使得投資者經常陷入“投資失誤”的泥潭,造成的損失也被放大。正是由于上市把關不嚴,才使得很多企業不務本業,熱衷于自我包裝,排隊上市,上市圈錢。牛市時,上市企業多,對股價的影響還體現得不明顯。一旦股市轉熊,資金逃離,上市企業越多,股價越低,股市越熊。最后,只有暫停企業上市,讓股市“休養生息”。
顯然,暫停企業上市,僅僅是權宜之計。要發揮股市服務實體經濟的職能,還要為企業上市放行。標本兼治的解決辦法,還是嚴把上市企業“質量關”。而這個“質量”不只是看外表,還要看內在。外表可以包裝,但內在“氣質”卻很難改變。本屆發審委成立后,對擬上市企業從“外”到“內”全面審視,尤其注重對“內”的考察。正如業內評價的那樣,本屆發審委更多關注技術問題、業務問題、披露問題等深層次問題。你的利潤額再高,但是持續盈利能力不行,運作不規范,存在關聯交易,依然無法通過。試圖通過“包裝”上市已經行不通了。
股市的確是為企業融資提供服務的,但股市也是投資者資產保值增值的載體。嚴把上市企業“質量關”,不僅滿足了企業的融資需要,也保護了投資者利益,做到了“兩者兼顧”,給了投資者對資本市場的信心。
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股市高質量是高質量發展的必然要求,而股市的高質量首先體現在上市企業的高質量上。新一屆發審委嚴把上市企業“質量關”,不僅是保護投資者利益的需要,而且也是推動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需要。
“嚴”字當頭,不讓問題企業蒙混過關,謹防股市“病從口入”,保護了投資者利益,推動了中國股市的高質量發展。筆者認為,應為新一屆發審委點個贊。(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IPO過會率持續走低 倒逼擬上市企業重做“體檢”
IPO審核現三大新變化 “帶病申報”難逃法眼
IPO過會率降低 利于保護市場投資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