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安徽省合肥市淮河路步行街的一條巷子里,開了大大小小的幾家賓館。但其中一家因為店內掛著的一塊白板,而成為近來關注的焦點。白板上寫著三類人可以免費入住,“傷殘人員、孤寡老人和未成年人”。除了免費提供住宿,李玲平時也盡可能提供生活上的各類幫助。也正因此,這家賓館被稱為“愛心賓館”。盡管李玲的善舉被人稱贊,但她卻苦惱不已。李玲說,經營賓館這些年來,她已欠下不少債務,這家“愛心賓館”目前也陷入經營困境。
楊若(陜西 職員):辦“愛心賓館”也要量力而行、盡力而為,超過自身能力而欠下巨額債務的奉獻愛心,雖然精神可嘉可敬,然而似乎是不足取的。如果自己也成了需要求助的對象,那可就有違舉辦“愛心賓館”的初心、初衷了。俗話云,自助者天助。 說到目前困境的擺脫、問題的解決,關鍵在“自助”,在“愛心賓館”自身,自身想辦法、自己找出路。
主持人:我們常說好人有好報,但在熱心人李玲那里卻沒有得到印證,為什么?
然玉(四川 媒體人):因為做好事而欠下巨款,實在是一件太不尋常的事情。需要厘清的是,所謂“行善”終究不只是簡單的道德義舉,更是一種理性的行為決策;通常所說的“好人”,很可能同時還是一個理智的人、克制的人、聰明的人……在很多時候,人們總是不自覺地放大“好人好事”的道德指向,而忽略了其他的關聯因素,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某種認知缺陷和預期誤導。說到底,行善也是一件技術活,必須平衡“能力”和“熱情”,必須對人性之幽微有足夠洞見,必須對各種潛在風險充分把控……
主持人:也就是說“愛心賓館”陷入困境原因是復雜的,并不是愛心本身出了問題,這件事不應該影響到人們行善的信心。
毛建國(浙江 媒體人):愛心賓館的困境更多是經營問題,不能因此而落入愛心不得好報的俗套。這里,并不是置喙愛心行為,而是希望人們在獻愛心的過程中,能夠找到盡力而為和量力而行的平衡點;而當一種獻愛心行為與市場經營聯系到一起,更希望明晰兩者的邊界,不能把兩者混入一談。當然,出于對愛心的道德激勵,還是希望有關方面能夠幫助“愛心賓館”走出困境,希望人們在消費時能夠考慮到愛心權重,不要讓“愛心賓館”的困境成為愛心的困境。
(責任編輯:臧夢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