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喬瑞慶認為,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現金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對實體經濟談不上什么“服務”。對“現金貸”,必須給予嚴格的管控引導。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監管新規,正是基于管控引導的思路。
據記者了解,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的“現金貸”監管新規正在緊鑼密鼓地展開,除了36%利率上限和禁止暴力催收外,此次監管可能還將從資金、牌照等多方面嚴控“現金貸”。(11月6日《經濟參考報》)
“現金貸”是什么?簡單地說就是一種低門檻的小額高息信貸。低門檻是說人人都可以借貸,只要你愿意承受現金貸的高利率;小額高息信貸是指貸款金額不大,少則千把,多則萬把,但是利息率奇高。如果脫掉“現金貸”那身“金融創新”的美麗外衣,顯露出的便是“高利貸”的丑惡形體。
有人很樂于為“現金貸”辯護,說這是一種消費信貸。筆者認為這有點扯。借款人借到錢之后,有多少機構或平臺去監管借款人怎么用這筆錢了呢?借款人可以消費,但也可以投資。既然貸款使用方向不確定性很大,為何被稱為“消費貸”呢?仔細分析,所謂“消費貸”不過是為“現金貸”貼個促進消費的光鮮標簽而已。
也有人用“普惠金融”的概念為“現金貸”貼金。什么是普惠金融?普惠金融是為了讓每個人享受到金融服務的機會,重點是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服務。既然是為低收入群體提供信貸服務,就要考慮到這部分群體的還款能力,貸款利息率就不應太高。然而實際上,“現金貸”的利息率高得嚇人。從目前有關報道看,有的“現金貸”利息率超過40%。這不是搶劫勝似搶劫,只是風險比搶劫低了很多。真正理性借貸、理性用款的人,是不會去接受這種“信貸服務”的。這樣的“信貸服務”被說成“普惠金融”,不過是自抬身價而已。
同其他形式的高利貸一樣,當前的“現金貸”對實體經濟發展損害極大。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現金貸”因其遠高于實體經濟利潤率的“高利息率”而從實體經濟中吸收大量資金,抑制了金融對實體經濟的支持作用。
十九大報告明確指出,深化金融體制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金融要為實體經濟服務,而非與實體經濟搶奪資金進而獨立運行。就目前的情況來看,“現金貸”這樣的“金融產品”,對實體經濟真的談不上什么“服務”。
任何經濟事物的出現都有其必然性,背后都有一定的經濟因素在起作用。“現金貸”的出現,是小額信貸需求旺盛的必然結果。如果小額信貸需求不能滿足,簡單地一刀切取締“現金貸”,恐怕其他形式的高息小額信貸還會出現。因此,最好的辦法就是對“現金貸”給予嚴格的管控引導。由央行牽頭,多部門共同參與制定監管新規,正是基于管控引導的思路。期望監管新規出臺后,“現金貸”能走上服務實體經濟的正確道路。(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喬瑞慶)
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經濟日報-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現金貸亂象頻發 金融監管要大步跟上
“現金貸”亂象背后更應注重監管主體多元化
實行更嚴格監管 規范“現金貸”須溯本清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