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郭夏認為,中醫館的蓬勃發展是中醫大健康事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潮流。中醫館要實現從業人員的年輕化,中醫館聯盟要成為中醫館事業的創新引擎。中醫館事業的發展,還要重視與之相關的經濟創新。
7月1日起,《中華人民共和國中醫藥法》正式施行。中醫藥法第14條規定,“舉辦中醫診所的,將診所的名稱、地址、診療范圍、人員配備情況等報所在地縣級人民政府中醫藥主管部門備案后即可開展執業活動。”這一新規的出臺,意味著以往開辦中醫診所實行的“審批制”從此改為“報備制”。在這一新政的雨露滋潤之下,相信全國各地的中醫館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出來。
中醫館的蓬勃發展是中醫大健康事業發展的新趨勢和新潮流。過去的中醫體制是以中醫院和中藥店為主的中醫藥服務體系。正在興起的中醫館主要是面向基層提供中醫健護服務。中醫館今后的創新發展,并不是跟中醫院搶客源。如果說中醫院的工作重點是治療急危重患者,那中醫館的服務重點就應該是慢常老客戶。慢性病、常見病、老年病,如高血壓、糖尿病、肥胖病等的康復和治療都是中醫館的核心業務。藥療不如食療,食療不如理療。現在很多足浴店、按摩館、做SPA的美容院,都可以歸結為泛中醫健護。今后中醫館如果想更好地發展,一定要在慢性病、常見病和老年病的理療上狠下工夫。慢性病、常見病和老年病的理療有很大的業務粘性,做好了很容易帶來回頭客和新客源。特別是今后的離退休老年人,有錢、有閑,又想找點兒生活樂趣,在中醫館理療治病的過程中聊聊天,也是一種精神寄托和幸福追求。中醫館的經營者,一定要知道自己是干什么的,要瞄準客戶需求,在服務上不斷進行經營創新。
中醫館創新,一定要實現從業人員的年輕化。在創新驅動的新生經濟時代,開中醫館一定要用新生代注入新活力。中國搞了30年計劃經濟、30年市場經濟,從十八大開始提出創新驅動戰略、新經濟、新常態和新發展之后,我們國家已經進入了一個創新主導的新生經濟時代。醫學可以分為傳統醫學、現代醫學和新生醫學。中醫和各種民族醫學都屬于傳統醫學;西醫是典型的現代醫學;而依靠高科技、高智力和高難技術發展的未來醫學屬于新生醫學。今后的中醫館要更多依靠互聯網開展醫療創新,走傳統醫學與新生醫學相結合的創新之路。不要以為開中醫館弄一些老大夫就一定有市場,今后的中醫館可能更多要依靠掌握網絡醫療技術的年輕人坐診服務。傳統社會和傳統醫學盛行老年文化,人越老越值錢,老年人告訴青年人怎么種地、怎么觀天象、怎么打獵、怎么防病治病;現代社會和現代醫學常見的是同輩文化,各種專業之間的同齡人互相交流,各種醫科專業的同事之間各有所長;而新生社會和新生醫學要大興晚輩文化和新生文化。在網絡世界中,年輕人能力更強,學新更快,更會用新技術和新智慧診病治療。今后的中醫館,應當成為以大學生為代表的知識青年廣泛就業的創業平臺和大有作為的創新舞臺,成為智慧醫療體系的機構終端。中醫老專家的智慧都將集合在電腦網絡體系中,年輕人可以在中醫館里應用老醫師們的集體智慧為患者提供超值服務。
有朝一日,我們的智慧電腦系統一定會超越醫學老專家,未來的診療科技手段也會不斷創新。中醫歷來倡導“上醫治未病”。治未病,應該首先能測未病和知未病,然后才能防未病。在測未病方面,現在已經有專業機構開發出數字掃描測病技術。戴上一副耳機,坐半個鐘頭,這套系統對你全身進行信息掃描后,就會告訴你身體中可能出現的病癥先兆。現已開發出來的中醫四診測病儀,也是用電腦系統對病人進行望聞問切,形成了全新的中醫測病技術。只有立足技術創新,中醫館才能生機勃勃,越辦越好。
中醫館聯盟要成為中醫館事業的創新引擎。中醫館聯盟應當設立科技創新委員會,匯集更多關注中醫高科技創新的專家學者,使其成為中醫館聯盟推動創新的主導力量。在宇觀創新的全球化時代,中醫館聯盟還要注重借助全球資源推動中醫服務事業創新。中醫館聯盟組織的學術會議、交流活動,應當吸納來自世界各地的中醫館代表。中醫館聯盟甚至可以建立一個海外中醫館專委會,匯聚世界各地中醫館的力量推動中醫館創新。中醫館事業不僅要為中國人服務,還要為世界人民服務,中醫館聯盟要成為面向全球推動中醫創新的中醫服務行業組織。
中醫館事業的發展,離不開與之相關的經濟創新。從經濟學角度講,任何事業,沒有一個正向的現金流,沒有穩定的投資支持,沒有良好的財經政策扶持,沒有來自社會各界的善款捐助,都不可能蓬勃發展。財富對于事業的滋養,就像莊稼的肥料一樣重要。在鹽堿地上種下好苗子,也長不成好莊稼。中醫館事業要想健康發展,一定要注重研究與之相關的經濟問題。中醫館聯盟有必要建立經濟專家委員會,邀約更多關心中醫館事業發展的經營管理專家、金融投資專家、財稅專家、慈善公益專家等,共商支持、扶持中醫館事業發展的各類經濟問題。只有讓財稅政策、投資導向、消費時尚、善款流向等更加有利于中醫館事業的發展,再加上中醫館自身不斷完善的服務創新和經營創新,中醫館事業才能財源滾滾,興旺發達。
(郭夏,新生經濟學創始人,北京大學中國戰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員,中國新生經濟研究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特邀專家,《解碼經濟——新生經濟學導論》作者,中國經濟網特邀財經評論員、評論理論頻道專欄作者。)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立法為中醫藥產業發展撐腰
充分發揮黨建在中醫藥海外拓展中的作用
既要“打地鼠” 又要治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