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譚浩俊認為,目前市場出現的低迷現象,與IPO并沒有直接關系。在新股發行放緩的情況下,管理層轉換一下風格,把并購重組的速度加快一點,是可以的,也是符合市場預期和投資者心愿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要繼續在加強監管、規范行為上下功夫。
據媒體報道,證監會副主席姜洋近期表示,繼續深化并購重組的市場化改革。他表示,并購重組已成為資本市場最具效率和活力的一環,交易規模持續攀升,市場透明度不斷提高。以發行股份購買資產類并購重組項目的審核為例,已經實現審核標準、反饋意見、審核進度等全流程公開。
并購重組,毫無疑問是資本市場非常重要的一環,是投資者非常關注的一項內容。需要指出的是,在并購重組中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了一些問題,如“殼資源”成緊俏貨,一些原本按照退市制度應當退出市場的垃圾公司,反而在并購重組中成為了“香餑餑”,讓手握“殼資源”者賺得缽滿盆溢,并引發了一系列內幕交易。
正因為如此,去年6月17日,證監會就修改《上市公司重大資產重組管理辦法》公開征求意見,從完善重組上市認定標準、完善配套監管措施和強化中介機構責任等方面對并購重組行為進行規范。但是,新規在遏制“炒殼”現象的同時,對正常的并購重組也產生了一定影響。一段時期內,并購重組工作也出現了停滯或速度明顯放慢現象,繼而讓更多的企業把目標放到了新股發行上來。一時間,IPO的排隊現象又嚴重起來,迫使管理層不得不加快新股發行步伐。
可是,自新規征求意見以來,市場一直處于低迷狀態。于是,就有人將矛頭指向了IPO,認為是新股發行速度加快影響了市場穩定。要求放慢新股發行速度的呼聲也越來越高,甚至出現了暫停新股發行的聲音。
在這樣的情況下,管理層也備感壓力,只能是“遵從民意”。近幾個月來,新股發行節奏明顯放慢了。而與此同時,管理層又加快了并購重組的審批步伐,從另一個角度給市場增加新的元素。數據顯示,今年前5個月,并購重組上會的上市公司數量分別達到了10家、6家、14家、11家和11家,6月也已有多家并購重組方案過會。這是否意味著,IPO的堤內“損失”又要通過并購重組來補呢?并購重組和IPO會不會產生蹺蹺板效應、形成蹺蹺板格局,以致影響市場穩定呢?
筆者認為,目前市場出現的低迷現象,與IPO并沒有直接關系,市場行情也沒有因為新股發行速度的放慢而出現明顯改觀。其實,相比新股發行速度,IPO企業的質量才是投資者最應關注的問題。如果新發行股份的企業質量不能保證,就算一個月上市一家,也是多余的,是會對市場會產生不利影響的。
所以,要加快新股發行速度,就要改善市場的企業結構,讓更多好的企業進入市場,把劣質企業驅趕出去。面對外界的質疑,管理層應當從新上市企業的質量方面去分析與評價,去衡量新股發行是否存在問題。對并購重組來說,與新股發行一樣,也是應當重質量而不是看數量。
面對市場出現的低迷現象,以及人氣不足、投資者信心不夠的問題,管理層還是要從行為上找出路,包括從投資、審批、管理、信息披露、違規問題處理等各個方面入手,把各種不規范行為找出來,繼而采取針對性措施,對其進行糾正。要避免并購重組和IPO變成“蹺蹺板”,加強監管是根本。
事實上,從這些年來資本市場出現的各種問題來看,正是因為“圈錢”的痕跡太濃,也使得投資功能在很多時候異化成了投機和炒作功能。那么,市場秩序也就在“圈錢”和投機、炒作中越來越沒有規矩,以至于加強監管,反倒被有些人認為是錯誤的決策,是導致市場低迷的主要原因。殊不知,成熟資本市場之所以問題比較少,矛盾也不激烈,最根本的原因就是行為規范、秩序良好,就是監管嚴厲、對不規范行為“零容忍”。
當然,在目前新股發行放緩的情況下,管理層轉換一下風格,把并購重組的速度加快一點,是可以的,也是符合市場預期和投資者心愿的。但最主要的還是要繼續在加強監管、規范行為上下功夫。
其中,管理層應當從自身入手,在如何提高上市公司審批質量、審批效率、審批水平方面有所表現。對可能出現的將垃圾公司“送進”市場的行為,是否也可以與審批機構的責任掛鉤,實行責任追究期限制,譬如,在此后發現有上市時弄虛作假等方面問題的,除追究企業、中介機構等方面的責任外,也同時追究審批機構及其當事人的責任,避免再出現相互“勾結”和不負責任的現象。
只有這樣,市場才能越來越健康,上市公司的質量越來越好,市場的結構越來越合理,而垃圾公司則只能退出市場。(中國民營經濟研究會理事、中國經濟網專欄作者 譚浩俊)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證監會主席到底應當聽誰的?
A股市場應當有“進”有“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