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色系视频在线观看,色综合天天综合网中文,国产口爆吞精在线观视频,自偷自拍亚洲综合精品导航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2024-10-12 07:01 來源:經濟日報
查看余下全文
(責任編輯:鄧浩)

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2024年10月12日 07:01   來源:經濟日報   

  近年來,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蓬勃發展,促進鄉村產業結構不斷優化,為農民增收打開更大空間,成為推動鄉村全面振興的強大力量。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強調,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本期特邀專家圍繞相關問題進行研討。

  新產業新業態繁榮鄉村經濟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怎樣的作用?

  于法穩(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近年來,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不斷發展,不僅優化了農村經濟結構,還為農民提供了更多就業機會,促進農民增收。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壯大縣域富民產業,構建多元化食物供給體系,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這為今后高質量推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指明了方向。

  在推進鄉村全面振興進程中,基于鄉村多元資源要素的充分利用,新產業新業態依靠創新打破傳統產業邊界和業態模式,其包括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農產品加工業、鄉村休閑旅游業等,注重全環節提升、全鏈條增值、全產業融合,推進實現生態改善、產業發展、農民增收。鄉村新產業新業態是實現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的有效選擇,在繁榮農村經濟、促進農民增收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

  通過延伸產業鏈條、推進融合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有效拓展了鄉村產業空間,助力農民就業增收,為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提供保障。近年來,各地各級農業農村部門挖掘鄉村多元價值,推動鄉村產業全鏈條升級、全環節增值,產業融合水平不斷提升,新業態方興未艾,農業多功能性日益顯現。2023年,我國現代農業園區建設不斷推進,新建5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40個優勢特色產業集群、200個農業產業強鎮。農業農村部啟動實施促進農產品加工業發展行動,今年1月至6月,規模以上農產品加工業企業實現營業收入8.7萬億元。通過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農民就業增收渠道不斷拓展。2023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21691元,城鄉居民收入比從2013年的2.81縮小到2.39。今年上半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72元,實際增長6.6%。

  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通過生產方式的綠色轉型,提高了資源利用效率,保護和改善了鄉村生態環境,提升了鄉村居民的生態環境福祉,進一步助力美麗中國建設。我國重點發展生態循環農業,依托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優勢特色產業集群、農業產業強鎮等重大項目,引領帶動全產業鏈綠色低碳發展。農業農村部數據顯示,我國農田灌溉用水的有效利用系數為0.57,年節水能力超480億立方米;全國畜禽糞污綜合利用率約78%,秸稈綜合利用率超88%,農膜回收率穩定在80%以上;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連續穩定在97%以上,農產品綠色流通體系逐步建立,鮮活農產品在保存、運輸等過程中的損耗大幅度降低。

  鄉村豐富的傳統文化、生態文化和紅色文化等資源,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了資源基礎。近年來,鄉村文旅實現多元化發展,吸引大量游客前往農村體驗風土人情。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鄉村旅游人次從近8億躍升到30億,年均增速超20%。《“十四五”旅游業發展規劃》明確深入挖掘、傳承提升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帶動鄉村旅游發展等任務。數據顯示,今年“五一”假期,全國鄉村旅游接待游客1.72億人次,實現鄉村旅游收入518.17億元,分別同比增加8.9%和12.3%。鄉村旅游發展承載著人民群眾對美好田園生活的向往。云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縣阿者科村,是世界文化遺產紅河哈尼梯田遺產區重點村落。當地堅持開發文旅深度融合產品,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改善村寨人居環境,增加村民就業及創業機會。該村已進行多次旅游發展分紅,共計分紅超170萬元,成為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發展有機融合的典范。

  近年來,農村信息網絡、道路、倉儲等方面基礎設施不斷完善,助力農村電商等業態發展。《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顯示,截至今年6月,我國農村網民規模3.04億人,農村地區互聯網普及率為63.8%。數據、信息等要素在城鄉之間高效流動,不僅為推進智慧農業發展、促進鄉村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農村電商等帶來機遇,也有效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與農業生產深度結合,各類數字化應用場景不斷出新。2023年,全國農村網絡零售額達2.49萬億元。

  科技賦能鄉村產業現代化

  近年來,數智技術等在農業農村領域加快應用,科技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取得了怎樣的效果?今后趨勢如何?

  彭超(農業農村部管理干部學院鄉村振興研究中心主任、研究員):數智技術發展速度快、輻射廣、影響深,正在成為優化城鄉要素配置的關鍵力量,重大新技術新產品新裝備在農業農村領域加快應用,使得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加速孕育并發展壯大。

  近年來,我國科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取得顯著成效。農村光纖寬帶、移動互聯網等加快發展,截至2023年底,全國行政村通5G比例超80%。農村信息服務體系不斷完善,累計建設益農信息社46.8萬個,為農民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提供各類信息服務超10.8億次。各地紛紛建立智慧鄉村平臺,推動產業發展和公共服務數字化轉型。科技基礎設施和服務體系建設不僅提高了全要素生產率,還推進鄉村管理和服務模式創新,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創造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場環境。

  科技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瞄準高質量發展方向,聚焦提升生產智能化和經營網絡化水平,優化基礎設施、技術裝備和產業發展格局。近年來,智慧農業、農村電商等業態蓬勃發展,不斷推進鄉村產業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現代化。

  智慧農業為生產體系提供精準高效的生產模式。通過大數據、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技術應用,農業生產向智慧種養轉變。智能傳感器實時監測土壤濕度、養分含量、動物生理及氣象條件,為精準灌溉、施肥、放牧提供科學依據;無人機等智能裝備的應用,提高了種養效率和作業精準度,提升了勞動生產率和資源利用率。2023年,全國農業生產信息化率為27.6%,智能農機裝備保有量持續增長,截至2023年底,全國安裝北斗終端的農機數量約220萬臺。

  農村電商為經營體系拓寬流通渠道。電商迅速發展,打破了鄉村產業商品價值實現的地域限制,特別是為“土特產”打開更為廣闊的市場。通過電商平臺,農戶直接對接消費者,減少了中間流通環節,有效助力農民增收。同時,電商平臺還提供數據分析、客戶定位等服務,幫助農戶面向市場需求,優化產品結構。2023年,農村網絡零售額2.49萬億元,農產品網絡零售額0.59萬億元。農村電商平臺數量穩定增加,經營主體規模不斷擴大,覆蓋范圍逐步拓展,成為城鄉市場流通的重要渠道。

  此外,在科技賦能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不再局限于傳統的觀光游覽,而是向養生養老、現代精品民宿、鄉村智慧旅游等方向發展。2023年,休閑農業營業收入達8400億元。

  隨著科技第一生產力作用的持續發揮,數智技術、綠色技術、生物技術將不斷拓展鄉村產業發展空間和場景邊界,從而進一步突破自然條件和資源約束,培育和發展新產業新業態,持續激發農業農村產業發展新動能。

  技術創新將為鄉村產業升級提供動力。人工智能、生物技術等前沿科技的不斷成熟、廣泛滲透、融合應用,將深刻改變農業生產方式、農村經營方式和城鄉居民生活方式,推動鄉村產業向智能化、精準化轉型。農業農村基礎設施不斷現代化,關鍵技術裝備加速革新,將顯著提升生產效率,為鄉村產業的持續升級提供強勁動力。

  融合發展將催生新業態新模式。在科技支撐下,鄉村產業跨界融合與協同共進將催生一系列具有鮮明特色和市場前景的新業態新模式,提升價值鏈整體水平。例如,“農業+加工流通”“農業+康養”等,推動中央廚房、康養農業等業態發展。數智技術的進一步發展將更好優化城鄉要素流動和公共資源配置,促進城鄉產業協同,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提供更多機遇。

  綠色生態將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鋪陳底色。在產業發展過程中,綠色發展理念深入人心。綠色、有機、名特優新、地理標志農產品總數達7.8萬個,農產品質量安全例行監測合格率穩定在97%以上,農產品及加工副產物綜合利用水平穩步提升,綠色有機農產品、循環經濟等成為發展方向。科技賦能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還有利于山水林田湖草沙一體化保護和系統治理,推動“能水糧地礦材”一體化節約。

  與此同時,在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過程中,隨著科技培訓進一步加強,農民在產業鏈中的競爭力將不斷提升,從而更多分享鄉村產業鏈增值收益。

  做好鄉村文化傳承發展文章

  依據鄉村特色文化培育具有發展前景的新產業新業態,各地進行了哪些探索和實踐?

  肖衛東(山東師范大學農村發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鄉村是我國文化孕育、生長的有機沃土和重要搖籃,有著豐富、多元的文化資源。源遠流長的鄉村文化可為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培育提供寶貴資源,而鄉村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也需要依托鄉村產業發展體現時代價值、增強生命力。城鄉居民日益增長的多元化消費需求、城鄉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的日益完善,為激活鄉村文化資源、挖掘鄉村文化多元功能和獨特價值提供重要契機。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需做好鄉村文化這篇文章。

  以鄉村文化為紐帶和橋梁,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能促進鄉村文化與農業、旅游、教育等產業深度融合,將文化存量轉變為經濟增量。這有助于推動鄉村產業結構優化與升級,拓展新型農村集體經濟發展空間,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近年來,各地堅持市場需求導向,立足當地鄉村文化資源稟賦,通過要素與產業的深度融合以及鄉村文化的功能拓展與價值創新等,培育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

  創新發展鄉村文化旅游產業。各地著力推進鄉村文旅深度融合,通過突出特色引人、內涵留人,創新供給文化旅游路線、文化主題民宿等鄉村文旅產品和服務,拓展鄉村研學、文化體驗等新業態。文化和旅游部遴選推出全國鄉村旅游精品線路,方便游客看古建、訪遺跡、尋根脈、品文化。近年來,農業農村部注重把鄉村的資源、生態、文化優勢轉化為產品和產業優勢,推動鄉村休閑旅游產業提質增效。各地推進建設非遺體驗基地、農耕文化展館、生態園文化基地、紅色文化體驗基地等,為城鄉居民提供沉浸式文化體驗。江西省井岡山市茅坪鎮以“紅色名村”建設為抓手,以國家級紅色名村茅坪村、省級紅色名村神山村為中心,整合鎮內多個紅色名村資源,打造紅色之旅,開發“重上黃洋界”“星火照征程”等紅色名村研學精品路線,積極開展紅色文化特色體驗活動,并聯動原有文旅產業基礎形成以神山旅游、大隴紅色教育基地等為核心的鄉村旅游產業集群。

  積極探索鄉村文化創意產業。通過創意賦能、文化創業等方式,鄉村文化創意產業將鄉村文化與創意深度融合,推動鄉村非遺等文化資源轉化為具有市場價值的特色文化產品、服務與業態。各地積極探索“文創+農產品”“文創+非物質文化遺產”等鄉村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模式。山東省棗莊市的石榴花開藝術擺盤、貴州省赤水市的赤水竹編、浙江省衢州市余東村的農民畫等,用創意的手段推動鄉村文化資源開發,助力當地產業發展、農民增收。以余東村為例,該村積極開發農民畫工藝品、紡織品、紀念品等文創衍生品,打造農民畫線上交易平臺,推動線上線下銷售,擴大農民畫產業規模,農民畫相關產業產值由2019年的800萬元增長到2023年約3000萬元。

  培育發展“村字號”IP。近年來,全國各地“村BA”“村超”“村晚”“村舞”“村咖”等“村字號”IP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安徽省黃山市創新打造“村碗”“村創”“村戲”“村賽”等“村字號”IP,吸引大量游客到黃山品美味、觀佳景、賞民俗、看好戲。浙江省安吉縣已有300多家咖啡館,2023年安吉“村咖”共接待游客約550萬人次,實現營收超1億元。文化搭臺、經濟唱戲,“村字號”IP帶來的巨大線上線下流量,不僅培育了鄉村文體產業,還促進了相關主題的文創餐廳、茶飲店、民宿、酒店等發展,激活并升級鄉村露營、康養等旅游新業態,“村字號+”產業鏈條不斷延伸,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在“村超”系列賽事帶動下,2023年貴州省榕江縣累計接待游客760余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4億元,帶動農產品線上線下銷售額6.26億元。貴州省臺江縣2023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85億元,同比增長超70%,“村BA”主題的文創餐廳、茶飲店、賓館等拔地而起,產業鏈條不斷延伸。

  此外,各地還以數字技術挖潛鄉村文旅資源。有些地方運用動漫、數字藝術、網絡文學、社交電商、直播帶貨等方式,多形式開發鄉村優秀文化資源,創作傳播展現鄉村特色文化的數字文化產品,打造個性化的鄉村文化消費場景,為鄉村文化振興拓展新空間、注入新動能。

  優化環境支持鄉村新產業新業態

  推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有哪些方面的政策支持,各地有何經驗做法?

  郭君平(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經濟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近些年來,我國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如雨后春筍般蓬勃發展,為農村經濟持續穩定增長注入新動能。為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促進鄉村產業高質量發展,進一步拓展農民增收空間,不僅國家提出相關工作任務和要求,各地也推出一系列支持舉措,創新資金、土地、人才等要素供給機制,優化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環境。

  強化財政支持,助力鄉村產業興旺。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中央財政銜接推進鄉村振興補助資金用于產業發展的比例保持總體穩定,并提出完善鄉村振興多元化投入機制。農業農村部會同財政部自2017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獎補資金200多億元,支持建設300個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統籌布局建設一批農產品加工園區等。商務部會同財政部推進電子商務進農村,2014年以來累計安排中央財政資金支持1489個縣建設縣級電商公共服務中心和物流配送中心近3000個、村級電商服務站點超15.8萬個。各地也強化財政支持,培育和發展鄉村新產業新業態。北京市通州區安排鄉村民宿發展獎補專項資金,通過精品民宿獎勵、鄉村民宿優秀設計補貼、民宿集中村發展補貼等措施,扶持“民宿+景區、演藝、采摘、研學、文創”等模式,推動文旅商科農等多業態融合發展。廣東省著力建設現代鄉村產業體系,2021年至2023年,廣東財政安排75億元支持打造現代農業產業園。

  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社會資本是推進鄉村振興戰略實施的重要力量,農業農村部編制年度《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指引》,鼓勵社會資本投資數字農業、鄉村休閑旅游等領域。通過發揮政府投資的杠桿撬動作用,創新社會資本投融資模式,實現多方共贏。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區動員社會資本在廢舊礦山上探索“礦山復綠+現代蘋果示范園”生態修復模式,建設現代農業種植示范園,延伸開發蘋果酒、蘋果脆等產品,打造馨果書屋、咖啡餐吧等文旅項目,開展山地戶外拓展等活動,培育壯大“旅游+”新業態,2023年全區接待游客4245.11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637.88億元。

  增強金融服務可得性、便利性。培育鄉村新產業新業態需要金融服務精準有效的支持。當前,金融服務的焦點和著力點是提升涉農主體融資的可得性、便利性并降低融資成本,緩解融資難、融資貴等問題。對此,不少地方緊扣鄉村產業振興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的信貸投放力度,并提供多樣化的融資產品和服務。2023年,湖南省多部門聯合發文鼓勵金融機構在農村文旅資源豐富的地區建立特色支行,支持各類鄉村休閑旅游經營主體發展,依法合規加強與電商企業合作,強化農副產品直播電商基地建設等的金融支持。2023年全省金融機構發放支農、支小再貸款與再貼現傳統工具1336.4億元,同比多發放181.6億元。

  保障產業發展用地需求。農業農村部高度重視鄉村休閑旅游等新產業發展用地問題,會同相關部門因地制宜編制國土空間規劃,優化農村生產生活與生態空間布局,優先保障產業發展用地需求。各地多措并舉,推出一系列支持政策。北京市結合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實際,進一步優化集體經營性建設用地的指標結構和空間布局,支持有條件的村通過盤活農村閑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四荒地、廢棄礦山、水面等資產資源發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上海市通過探索農用地復合利用、盤活存量集體建設用地資源等舉措,推動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高質量發展。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擁有各類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點位799個、全國休閑農業和鄉村旅游星級企業(園區)104家。

  強化產業發展人才支撐。各地對鄉村新產業新業態發展的人才支撐主要從吸引返鄉創業、健全本土培養、強化評價激勵等方面務實功、出實招、求實效。以浙江省培育“農創客”為例,該省激勵引導有志青年投身農村“雙創”,2019年共吸引4166名大學生青年回鄉創業。浙江省農業農村廳數據顯示,自2021年啟動實施“十萬農創客培育工程”以來已累計培育“農創客”超6.8萬名,到2025年,將累計培育“農創客”10萬名,輻射帶動100萬農民增收致富。(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鄧浩)

精彩圖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