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觀點:C919首飛成功,意味著我國民用航天工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航天工業的發展將帶動關鍵技術和一系列相關產業的發展,呼應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要求,昭示前景廣闊的未來。
5月5日14:00,中國國產C919大型客機在上海浦東國際機場首飛升空。(中國經濟網記者 張致 攝)
C919大飛機穩穩飛上了藍天,我們的視線追隨著她流暢優美的身影,延伸向了無窮的遠空。
事實上,“大飛機”并非專業術語,也不是一個國際通用的稱謂。一直以來,國際大型客機市場被歐洲的空中客車(Airbus)公司和美國的波音(Boeing)公司所壟斷。“大飛機”一詞,可以說是國人在對中國航空工業的巨大期盼中創造出來的專用詞語。
1970年,毛主席、周總理決策中國要自己搞民用飛機。1986年,由于種種原因,“運十”項目擱置,中國自主制造的“運十”大飛機在經歷了170多個飛行小時后,靜靜停在了商飛公司的草坪上。2007年,國務院宣布耗資巨大的大飛機立項。2014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視察商飛時叮囑:“我們一定要有自己的大飛機。”40多年間,中國的大飛機研制歷經坎坷曲折。今天,我國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飛機終于飛上了藍天,這意味著我國民用航天工業向前邁進了一大步。從此,我們可以期盼國際民用航空領域有一個C(China)選項。
一架大型客機由數以百萬計的零部件組成,涉及機械制造、電子、冶金、材料、能源等多個產業,航電、環控、飛控等數十個復雜系統。研制和發展大飛機,是一個大國工業、科技水平和綜合實力的集中體現,不僅能帶動諸多基礎學科的重大進展,還能帶動新材料、現代制造、先進動力、電子信息、自動控制、計算機等領域關鍵技術的群體突破,拉動眾多高技術產業發展。據美國智庫蘭德公司的研究,航空高科技企業及其核心技術衍射到相關產業,可以達到1:15的帶動效應。
從航空器制造產業,到客貨代理服務、航空培訓服務、空中交通服務和機場服務等,大飛機也帶動著一條長長的價值鏈。據波音公司的研究,民機銷售額每增長1%,對國民經濟的增長拉動為0.714%;一個航空項目發展10年后給當地帶來的效益產出比為1:80,技術轉移比為1:16,就業帶動比為1:12。發動機的轟鳴不僅提供了飛機本身搏擊長空的力量,也提供著促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動力。
過去,由于我國在民用航空器制造上不具有優勢,對產業的投資經營較多地集中在回報率較低的環節,沒能充分發揮出民航業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巨大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講,C919首飛成功無疑具有開拓意義,意味著在民用航空的價值鏈上,中國要向有更多附加值,資金、技術和資源密集型的航空器制造環節挺進。在我國人口紅利不斷消減的今天,這無疑呼應著我國經濟轉型、產業結構升級的要求。大飛機舒展的雙翼,也托舉著我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未來。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應該看到的是,實現大飛機自主研發制造需要很長的過程,很難“畢其功于一役”,我們還需要不斷地積累、改進,“腳踏實地地做下去”。
可以期待的是,民用航空潛力巨大。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世界范圍內溝通交流的增加,航空這種高效、快捷、安全的交通運輸方式必將迎來不斷增長的需求,中國的大飛機在更廣闊的天地中必將大有可為。(中國經濟網 范戴芫)
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開放投稿,原創評論、理論文章可發至cepl#ce.cn(#改為@)。詳見中國經濟網評論理論頻道征稿啟事。
相關文章:C919首飛成功 “新名片”助力“中國制造”邁向高端
C919首飛 有追求完美的中國工匠才有高品質的中國制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