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出爐的《山東農民工監測調查報告》顯示,山東農民工總量穩中略降,務工收入繼續增加。去年,山東省農民工總量比2015年減少11萬人,近年來首次出現負增長。廣東省東莞市人力資源局此前的調查也顯示,即使在大力推行“機器換人”的東莞,普工、技工等用工缺口依然較大。
隨著人口紅利的逐步消失,企業的人工成本持續增加。不少地方掀起了對返鄉人員的“爭奪戰”,也有一些勞動密集型企業不得已采取“機器換人”的措施。以往人們以為,農民工荒是結構性不足,主要是缺技工。對農民工來說,掌握了技能,圍繞農民工的眾多問題就“全盤皆活”。但種種跡象顯示,農民工供給的總量不足和結構性不足并存,農民工問題也不是提高技能這么簡單。
筆者認為,如今愈演愈烈的農民工爭奪戰既包括對技工的渴求,也包括對普工的爭奪。普工荒反映農民工供給總量的有限性,技工荒反映技能人才的短缺性。“機器換人”不是取代人,而是促使農民工學技術,從普工變技工。而很多工種,雖然技術性不強,但總要有人干,由于就業環境、勞動條件等不佳,招夠普工也已不易。
一些省農民工總量下降受到了人口結構變化的影響。以山東為例,2011年至今,農村人口年齡結構發生變化,40歲以上農民工所占比重由45.5%攀升到55.5%,30歲以下所占比重下降10個百分點。加之,受教育年限延長和人口增長等因素,第一代農民工逐步變老,年輕農民工的數量在減少。
值得注意的是,新生代農民工的生活方式趨向于“城市化”,由于受教育水平提高和就業觀念轉變,尤其是“90后”,比父輩更注重個人價值的實現,已不再僅僅追求金錢。如果就業環境差,福利待遇低,感到不被善待,新一代農民工往往選擇“用腳投票”。這也是導致近年來農民工供給減少的原因之一。
農民工是社會財富的重要創造者。無論是普工還是技工,無論是第一代農民工還是新生代農民工,都要關心他們的權益,讓其充分合理自由流動,讓有能力和意愿的農民工在適宜的地方樂業安居。要通過推進新型城鎮化和戶籍制度改革,提高基本公共服務水平,只有日趨完善的制度環境和更親切的人文關懷,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對農民工的吸引力。(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喬金亮)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