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全國100多萬份調查問卷進行分析后,《中國個人信息安全和隱私保護報告》(下稱《報告》)近日發布。本次調研顯示出,超過七成以上的人都認為個人信息泄露問題嚴重。但是,高達44%的人選擇了因維權程序太復雜、成本太高而放棄維權,另有34%的人是因缺少維權證據而無奈放棄。
如今,打個滴滴、叫個外賣甚至商場辦張會員卡都需要填寫個人信息。而且,隨著網絡真實身份信息登記的全面推開,微博、微信、支付寶、貼吧等諸多網絡領域需要實名。每天我們向各種各樣的網絡平臺和市場主體交出我們的個人信息,與此相對應的是,每天我們都會收到各種陌生電話、短信、電子郵件、QQ信息等。尤其在和電信詐騙斗智斗勇中,稍不留神就被騙子斬得“一頸血”。
公民個人信息保護不力,出現法不責眾亂象,部分原因在外,如法律不足、監管不力;部分原因在內,公民對個人信息保護意識薄弱、怯于行動。無論責任歸咎,還是成本核算,個人才是信息保護的“第一責任人”。日常生活中,許多人缺乏個人信息保護意識,遠沒有養成個人信息保護的習慣。譬如,將證件復印給相關機構時,從不注明用途;將寫有個人信息的快遞單直接扔掉,不加任何處理;在停用、注銷手機號的時候,甚至不去銀行、支付寶、網站等變更綁定的手機號……
在個人信息保護上,司法實踐雖然還存在巨大的提升空間,但也不是無路可走。如果個人信息遭泄露,社會還是預設了許多管道供個人申訴、維權。譬如,向公安部門、互聯網管理部門、工商部門、消協、行業管理部門和相關機構進行投訴舉報,請求介入處理。嚴重的話,還可依據《侵權責任法》《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等,通過司法程序維護合法權益。現實卻是,據《報告》顯示,在參與調研者中,60%的人不知如何維權,44%的人因維權程序太復雜、成本太高而放棄維權。
你若不維權,難怪信息泄露侵權。個人信息泄露的直接利益相關者都不愿意較真,還能指望別人替你出面?個人信息泄露猖獗、買賣成行成市,公民個人也是有責任的。如果每個人都有很強烈的保護自覺,并不計成本進行維權,法律法規也會不斷跟進,執法也會不斷改善,犯罪分子自然也就不敢像現在那么囂張了。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