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傳統職業病和新型職業病交織存在的當下,職業病防治依然面臨多重挑戰,只有正確看待職業病目錄調整的復雜性,讀懂這當中的嚴謹、科學與審慎以及背后的平衡、兼顧,才能凝聚更多共識,形成合理預期,助力職業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據央視報道,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國家疾控局、全國總工會聯合組織對職業病的分類和目錄進行了調整——《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由原10大類132種職業病調整為12大類135種職業病(包括4項開放性條款),將于2025年8月1日起實施。
近年來,隨著產業結構的升級和勞動方式的轉變,勞動者接觸的職業環境和職業危害更加復雜多樣,適時、靈活調整《職業病分類和目錄》的呼聲不斷。此番調整順應了社會發展,也回應了公眾關切,雖然調整的內容不多,但充分體現了嚴謹、科學與審慎。
比如,堅持有所為有所不為,避免將一些疾病簡單粗暴地認定為職業病。近幾年,不少上班族因電腦使用太多而出現“鼠標手”“頸椎病”等情況,也因此一直呼吁將肌肉骨骼性疾病等納入職業病目錄。調整后的目錄確實將“腕管綜合征”納入其中,但同時明確“僅限于長時間腕部重復作業或用力作業的制造業工人”,也就是說,使用鼠標過多而導致的“鼠標手”不在此列。對此,不少人可能會有所不解,但這其實正是在重申職業病與職業的強關聯性,即勞動者的身體姿勢或身體工作狀態會必然導致產生某種疾病,而“鼠標手”“頸椎病”等并不必然由工作狀態導致,還可能是生活中讀書、看電腦、玩手機等過程中的不良姿勢導致。
又如,緊跟經濟社會發展趨勢與職業衛生科學建設步伐,對特殊群體進行深度關照。調整后的目錄新增了職業性精神和行為障礙的類別,首次將精神類疾病納入職業病范疇,這背后是時下人們愈發關注精神和心理健康的趨勢。在這一類別下新增創傷后應激障礙(限于參與突發事件處置的人民警察、醫療衛生人員、消防救援等應急救援人員)的職業病,相當于為特殊職業人群提供了更切實、完善的保障。這類崗位往往與公共安全、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息息相關,不可避免地會接觸血腥暴力、生離死別等對精神造成重大沖擊的事件和場景——讓經歷創傷后產生的應激障礙被看見、被重視,是職業病目錄與時俱進對接勞動者職業健康保護新情況、新需求,對特殊職業群體給予更多關照的具體體現。
自1957年我國首次發布《關于試行“職業病范圍和職業病患者處理辦法”的規定》以來,職業病目錄進行了4次調整,從最初的14種疾病到現在的12大類135種職業病,調整擴圍之路其實也是國家對勞動者健康保護的不斷升級之路。
事實上,職業病目錄調整往往“牽一發而動全身”——既要充分考慮用人單位的負擔能力、工傷保險基金的支付能力,又要讓保障范圍和水平符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實際,還要兼顧醫療檢測鑒定水平等;調整前需要走訪用人單位和職業病診斷機構,與有關職能部門和專家會商,聽取各方意見,調整后還需完成制定新增職業病診斷標準等配套工作,并加強宣貫解讀、技術培訓等,方方面面的權衡與配合都不可或缺。
“不有求必應、忌盲目擴圍”,這也是歷次目錄調整過程中一以貫之的理念。多年來,廣大勞動者作為職業病目錄調整的推動者、見證者、受益者,十分關心職業病目錄的調整,也不時喊話職能部門,表達想法和建議。應該正視,在傳統職業病和新型職業病交織存在的當下,職業病防治依然面臨多重挑戰,只有正確看待職業病目錄調整的復雜性,讀懂這當中的嚴謹、科學與審慎以及背后的平衡、兼顧,才能凝聚更多共識,形成合理預期,助力職業病防治工作取得更大成效。
進而言之,職業病防治是一項長期系統性工程,還有許多其他工作要做,比如,鼓勵企業落實社會責任、改善勞動條件,進一步開展職業病危害專項治理、加強重點職業病監測,努力破解因勞動關系難認定等導致的職業病認定難問題等,期待多方合力織密織牢職業病防治保障網,共同為勞動者的職業健康保駕護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