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近年關,機票預訂火熱,許多旅客卻犯了難,原來在線上值機選座時,大量座位顯示“被鎖定”,有的無法選擇,有的則需要額外付費或是使用飛行里程兌換。“增值服務”只見漲價不見服務讓人鬧心,也引發不少爭議。
造成“鎖座”的原因很多,需要分類討論。比如有些是為了飛機配重,有些則是安全通道座位,需要現場簽署同意書,還有些座位是為線下值機預留……這部分鎖座是基于客觀因素,數量其實有限,一般不會影響到乘坐體驗,多數旅客也會理解并支持。然而也有部分鎖座則是“人為設限”——將前排座位批量“上鎖”,但VIP會員可選或是要用飛行里程“解鎖”,其實是在變相推銷所謂“增值服務”;連號座位被隔斷,過道座位要收費,明顯是故意與人為難,“花錢買罪受”不說,對家庭出游更是極其不友好。
區分頭等艙、經濟艙,已經是一種較為成熟的差異化定價模式,多數消費者可以接受,是因為航空公司和機場方面確實為更貴的票價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無論是更為寬敞的空間,更精致可口的配餐還是更細心周到的服務,背后都是實打實的成本,對既具有競爭性又具有排他性的資源收取額外的費用,也符合市場規律。然而如今要旅客花錢選的,是硬件設施和服務水平相近的座位,僅僅是因為其“是否受歡迎”就要人為加價,服務并沒有改進,航空公司付出的成本也沒有實質性的提升,自然無法贏得消費者的好感。
更進一步來看,部分航空公司關于選座鎖座的規則含混不清,比例不夠透明,許多旅客是購票后才知道值機的“彎彎繞繞”,顯然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部分旅客為了照料孩子或是陪伴朋友被迫“花錢選座”,航空公司趁機推銷自家的VIP,其中也存在侵犯消費者選擇權和公平交易權的風險。
飛機“花錢選座”,不免讓人聯想到此前飽受爭議的影院分區售票,同樣是憑空為原有的服務增加門檻,二者都被批“吃相難看”有其共同原因。沒有人不想坐好位置,然而無論是花錢選座還是分區售票,本質上都是在提高好位置的價格,卻沒有讓坐其他位置的消費者感到實惠。服務還是一樣的服務,整體的價格水平卻不斷上漲,消費者的眼睛是雪亮的,誰會甘愿為這樣的把戲買單?
一張機票的背后既是一樁營收生意,也是一份公共責任。從生意的一面來看,既然是出于自身原因提高價格,就不要怪消費者“用腳投票”,減少乘坐飛機或是選擇更為旅客著想的航空公司;而從責任的一面來看,即便是提供了差異化的選擇,航空公司也應不斷改進服務,積極回應旅客關切,自覺維護市場秩序的公平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