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脫貧攻堅工作有序推進。不過,筆者日前在西部貧困地區調研時了解到,當前扶貧工作中存在“最后一米”現象。即,盡管幫扶干部進了村、入了戶,與貧困群眾坐到了一起,但有些干部不愿真正融入群眾,不愿與群眾深入交流,雙方之間心意不通甚至相互抵觸,導致扶貧效果不佳。因此,要盡快填上這“一米”的距離。
首先,干部要真情扶貧,激發貧困群眾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筆者在調研時發現,由于站位不高、認識不足,有些干部把幫扶當做任務去完成,對幫扶對象不熱情、不交心;有些掛職干部把自己當過客,虛與委蛇,不愿付出真情;有些干部放不下架子,瞧不起貧困群眾。這些都難以從內心深處打動幫扶對象,難以激發他們主動脫貧的內生動力。所謂“情通則理達”,給貧困群眾做工作尤其要如此,要把感情溝通放在首位,只有達成相互信任以后,他們才可能采納幫扶干部的建議、積極主動脫貧。
其次,干部要找準發力點。貧困地區一般比較偏遠,貧困群眾又多不擅表達,這就需要幫扶干部耐心啟發。在現實中,干部大都是帶著扶貧思路進村入戶的,這樣的做法值得肯定。但有些干部抱著自己的想法不放,沒有認真了解幫扶對象的真實情況,提出的建議無法讓對方接受;即便勉強采納了,也出現過因雙方理解不一樣、步調不一致,而影響扶貧效果的情況。脫貧攻堅是一場重大戰役,干部既要讓貧困群眾了解自己的思路,更要摸清貧困群眾的真實想法,心往一起想,才能勁兒往一處使。
再次,干部要發揮好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作用。在調研中,筆者發現,有些干部越俎代庖,替幫扶對象做主,忽視了幫扶對象的個人喜好;為實現扶貧產業規模化,有些駐村干部一刀切,不給群眾選擇余地,這都影響了貧困群眾發展的積極性。干部要學會尊重貧困群眾的意愿,引導他們揚長避短把產業發展好。
說到底,“最后一米”是幫扶干部與貧困群眾心與心之間的距離。之所以出現這種現象,從根子上說,是有些干部的“官本位”思想在作祟。要想改變這一現象,廣大干部就要不忘初心,提高認識,放下身段,精準扶貧要精準到心,與貧困群眾一起打贏這場脫貧攻堅戰。(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拓兆兵)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