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究起來發現,保姆式扶貧,更多的是從干部這一側出發,而沒有了解和尊重農民的意愿。真正激發貧困農民的內生動力,讓他們全身心參與進來,在政府的幫扶下,為改變現狀付出努力,這樣才能真正徹底脫貧。如此看來,保姆式扶貧實不可。。8月14日《人民日報》)
不論是單純資金扶持的“輸血”,亦或全程參與、親力親為提供各式幫扶的“造血”,良苦用心之下卻總是事倍功半,甚至衍生出不少適得其反之效,在當前扶貧攻堅日益推進、實現全面小康“倒數計時”之下,類似方法顯然已行不通。所謂“保姆式”扶貧,意如其文,事事躬親不說,且容易好心辦不成好事,而其根本之弊就在于“要什么給什么”,不問長遠、不顧主動,倒像是缺了貧困群眾參演的“獨角戲”。
不可否認,“保姆式”扶貧的出發點是好的,至少“作為”二字實實在在擺在臺面上。事實上,沒有參與過或深入了解過扶貧工作者,很難看到真正的良效做法和長遠之計,舉例而言,許多農村地區就恰恰存在這樣的情況,米面油料年年往家里送,政策一到優先予以考慮,可年年扶貧年年貧,就是不見絲毫起色;一些貧困戶甚至習慣了這樣的“保姆式”扶貧,過日子“等靠要”,慰問金轉眼就換成了白酒或其他消遣之用,涉及產業、就業、教育、醫療,一概不論、不概不慮,甚至掛聯干部剛一進門坐下,詳細解釋精準扶貧政策,就換來了貧困戶一句“我們只要錢,其他不用考慮”,無言之間著實引人深思。
所謂“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說直白些,“保姆式”扶貧恰恰是誤成為了前者,在方式方法上、具體做法上,空有“理論實效”而缺乏了“現實參照”,有的貧困群眾缺勞動力,有的貧困群眾缺教育醫療,而有的其實單純只缺一股致富的干勁,倘若單單考慮“要給什么”而沒有考慮“需要什么”,難以精準分類、精準幫扶之下,最終只能做些“兜底之舉”,而“授魚”之下,其實是一種犧牲長效、造成被動局面的惡性循環。
扶貧之本在于扶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要堅持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重在提高脫貧攻堅成效”。誠然,近在咫尺之利誰都想要,事事有人幫扶、事事有人操心,如此養出的實際上是一種“慵懶心態”;另一方面,對于部分“老弱病殘”貧困群眾,更需要提供有效而全面的扶貧體系予以幫扶,健全基層醫療、教育、養老、救助體系,改善人居環境,而不是靠單一的金錢物資“送溫暖”來“補短”。“授之以漁”范圍其實很廣,但不變法則便是激發貧困群眾的主動性,樹立一種脫貧致富信心,改變”坐等幫助”和“被動參與”的思想,由此才能真正避免陷入“邊脫貧邊返貧”等窘境。
在當前,各地的精準扶貧工作其實并不缺良效方法和做法,出現一些原則性問題和細節性問題其實恰在落實的環節,當“保姆”操碎了心,可終究是一種吃力不討好的模式,如今,對于扶貧攻堅已然不允許再有缺乏實效之舉,如何考慮到2020年乃至更長時間的全面小康,是每一個地方,每一位扶貧干部都亟須正視的重要問題,是怕一時摔跤而終日相攜,還是用得當之舉促其站立直行,答案一目了然,授之以漁、目及長遠,切莫邊當“保姆”邊求自立,事與愿違還不自知。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