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我們村和周圍其他三個村莊,被打包轉劃給了缺乏工業(yè)用地的老城區(qū)。上級部門的變更,同樣沒有能使大片耕地變成規(guī)劃中的企業(yè)廠房。老城區(qū)接管后,早早占用十幾畝耕地,很快就修好了旨在引鳳筑巢的園區(qū)道路。可是一晃五年過去,新路兩旁和盡頭,仍然全是一眼望不到頭的青紗帳。由于行人車輛太過稀少,平整寬闊的柏油路反成了村民晾曬糧食和學員練車的絕佳場所。至今唯一爭取到的智能機器人項目,去年橫跨著本村和鄰村幾十畝良田破土動工,主樓剛起兩層就爛尾。后來才得知,它不過是投資擔保公司為了使眾多投資者安心,專門蓋的“實體工程”。
官方的不懈努力,始終未能使耕地發(fā)揮其應有作用。倒是不少村民“八仙過海”,用行動和成果展示了什么叫“向耕地要效益”的“民間智慧”。早在轉歸工業(yè)集聚區(qū)管轄之前,全村整體搬遷、耕地全部收走的謠言就傳得滿天飛。立刻有人活學活用其他地方的經驗。幾乎是一夜之間,在交通要道以及傳說中即將入駐的企業(yè)可能占用的耕地上,蔬菜大棚、果苗、園林景觀樹木等如雨后春筍般爭相涌現(xiàn)。
時至今日,當初匆忙種下、眼前收獲的,只有叢生的雜草和現(xiàn)實難題。日漸傾頹的蔬菜大棚是按最低標準胡亂建的,根本不實用:拆掉,前期投資全打水漂;不拆,耕地繼續(xù)撂荒,同樣是筆不大不小的損失。果樹陸續(xù)掛果,是任憑其爛在地里,還是考慮真心開家采摘園?園林景觀樹苗早就長高長大能賣了,只是不知道有沒有市場……
至今仍在流傳的拆遷征地傳言,聽得人耳朵都起了老繭。當初總覺得眼看就要到來,現(xiàn)在怎么都像是遙遙無期……如果三農問題“說起來重要,做起來次要,忙起來不重要”的狀態(tài)沒有根本改觀,華北平原這個小村莊里上演的種種耕地亂象,只會層出不窮。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