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10年來,我國因建設占地而補充耕地6000萬畝以上,造成糧食產能損失在240億斤以上
我國耕地保護長期以來重視“約束性”保護和“建設性”保護,但對“激勵性”保護重視不足。經濟激勵政策的長期缺位,導致耕地保護者得不到應有的經濟補償
要探索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對這部分耕地要實行特殊保護,讓永久農田成為人們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
近日有一則江蘇某地“鋪路種豆”的新聞。這一新聞讓人們看到一些地方欺下瞞上的形式主義,也促使人們思考如何才能更有效地保護耕地。
為了對全國土地的使用情況實時監控,從2010年起,國土資源部利用土地衛星遙感圖片在全國范圍進行檢查,哪里出現違建,哪里亂占耕地一目了然。面對國家科技化的檢查手段,類似“鋪路種豆”的歪招層出不窮。2011年,為了躲避國土衛星監測,某工業園別出心裁,在建好的水泥路上“填土種菜”。2013年,某開發區對非法建設的場地蓋土、刷綠漆,將建筑工地偽裝成耕地。
對把耕地開發為建設用地的開發者而言,他們獲得的將是比耕地價值翻了數十倍乃至數百倍的眼前利益,他們當然有動力占用耕地。國家實行耕地占補平衡政策,這里的一畝耕地轉為建設用地,就要在同行政區內別處補出同樣面積的耕地來。于是,相對“鋪路種豆”、刷綠漆等歪招,一些地方的手法更隱蔽,他們在耕地占補平衡中玩起了“戲法”,占優補劣,占多補少,占近補遠。
在此前的核查中發現,不少地方新補充的耕地往往位置偏遠、水土不匹配、自然條件較差。據估算,近10年來,我國因建設占地而補充耕地6000萬畝以上,造成糧食產能損失240億斤以上。
“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人增地減”是城鎮化進程的現實。正是基于此,中央提出,耕地紅線要嚴防死守,現有耕地面積必須保持基本穩定。國土資源部也明確,將全面推行節約集約的用地政策,用地規模實施總量控制和減量供應,加大存量建設用地供應,減少新增建設用地。
最新耕地普查顯示,我國耕地面積的賬面數字有所增加,但并不意味著實際面積增加,不表示可以有更多的耕地去搞非農開發,不代表糧食產能的增加。在工業化、城鎮化快速發展的背景下,農民可以兼業化、部分農民可以非農化,但耕地不能非農化。
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需要確立正向利益引導機制。我國耕地保護長期以來重視“約束性”保護和“建設性”保護,但對“激勵性”保護重視不足。經濟激勵政策的長期缺位,導致耕地保護者得不到應有的經濟補償。現在,四川成都正探索建立耕地保護基金制度,對基本農田每年每畝補貼400元。在保證耕地不被破壞、不拋荒、不用于非農業用途的前提下,農民可以獲得耕保金用于養老。成都的作法值得借鑒。
嚴防死守耕地紅線,需要探索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基本農田是按照一定時期人口和經濟社會發展對農產品的需求,依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確定的長期不得占用的耕地。今后要在劃定基本農田基礎上,探索劃定永久性基本農田,對這部分耕地要實行特殊保護,無論什么情況都不能改變永久農田的用途,讓永久農田成為人們心目中不可侵犯的“神圣之地”。
總之,保護耕地沒有討價還價的余地。要建立既保數量、又保質量、更有效率的耕地保護辦法,讓守紅線者受益,越紅線者受罰。要形成“耕者受其益,全民享其利”的格局,讓廣大農民成為保護耕地的主體。(原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農 興)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