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有一些熱點事件發(fā)生,網上很快就會分成兩個陣營,吵得不可開交,一些敏感話題更是“常吵常新”。為抵制而抵制,為反對而反對,網上吵不完就到現實中“約架”,這些現象時不時發(fā)生。許多在現實生活中被視為禁忌的污言穢語,也在虛擬空間找到了恣意橫行的機會。在論壇里“對噴”,在微博上“互掛”,在“群”里打得你死我活,種種網絡大戰(zhàn)和隨之而來的戾氣,抑制了各種觀點的多元化表達,也在持有不同觀點的人之間豎起了阻斷理解和溝通的高墻。網絡上的小伙伴們,還能不能好好說話了?
用“互聯網+”來形容網絡輿論生態(tài),最直觀的可能是互聯網+爭吵。自從有了互聯網,日常生活中的各種吵架、爭端,都一一被網絡化。可以說,爭論是互聯網的內在基因,學術地來講,叫做“多元主義”、“去中心化”,通俗地講,叫做眾聲喧嘩、各執(zhí)一詞。無論是“多元主義”,還是眾聲喧嘩,網絡都已經成為制造爭論的溫床。
從BBS到博客、人人網、開心網,再到如今的微博、微信,多少知心好友、模范夫妻,都在網絡論戰(zhàn)中為了一個觀點、一種論斷“自相殘殺”,鬧得感情的小船立馬翻了,遑論那些關系一般甚至素不相識的人了。到底是什么樣的一種力量,可以絞殺親情、友情和愛情,令原本的交往規(guī)則遭受重創(chuàng),并渲染著一種令人“不能好好說話”的氣氛?
人與人交流,尤其是關涉宏大主題的觀點交換,其觀點首先會受制于他固有價值預設的影響,包括他總體的世界觀、人生觀。這些預設觀念,當事人未必可以很清楚地表達出來,但卻無所不在地限制和影響著當事人。具體到某一件事情的爭論時,個人經歷也(或者他完全信賴之人的切身經歷)常常會帶給他深刻的影響,改變他的一些想法與觀念。不過,這種交流時隱性的力量,并不是只在網絡交流時才有,在現實中也存在。所以,網絡交流有別于現實交流的地方,并不是上述兩點。
網絡是“平”的,信息的流動迅速、便捷,這會給每一個人帶來信息過載的隱患。信息過載狀態(tài)下,不同的人接收信息時的先后順序、具體范圍都很難完全一致。這給辯論雙方制造了普遍性的交流障礙。此外,網絡信息多而雜,并且處于碎片化甚至粉塵化狀態(tài),人的內心也因此變得焦躁不安。交流時帶著情緒,效果之糟糕,可想而知。
人與人交流的過程中,用“信噪比”這個概念可以做一些的解釋。信噪比,顧名思義,就是信息和噪音的比例。一個人表達的時候信息越大,噪音越小,對方就更能充分明白自己的觀念,誤會也就更容易消除。反過來,信息越小,噪音越大,那么原先的誤會還沒清除,緊接著又產生了新的沖突,一來二去,扔下一句“不在一個頻道”,也就實屬正常了。
不在一個頻道,就難以溝通。因為只有“同頻”才能“共振”,所謂人際交流,追求的就是一種情感上的共鳴,想要共鳴,就必須要“同頻”。所以,網絡交流障礙重重、沖突不斷,最終都是因為不在一個頻道上。而陌生人聚集在網絡上,原先的價值觀、人生閱歷、知識結構都不同,交流又是碎片化的,沒有既定的規(guī)則,所以很容易“雞同鴨講”,“戰(zhàn)火”四起。
現實中的交流,到朋友家做客也好,約在咖啡館聊天也罷,都有一個非常具體的場景。在這個場景中,提前約定、計劃出行、等候對方,見面、寒暄、切入話題……這些都是一種交流前和交流過程中的“禮儀化存在”。在這種禮儀主導下,交流的空間穩(wěn)定,時間連續(xù),導致對不同意見的容忍度更高。與此同時,肢體語言的存在,也帶給對方更多的信息,要知道肢體語言對于達到彼此的“同頻共振”非常有用。眼神、手勢乃至一個人的氣味、氣場,這些東西都是網絡交流時很難擁有但同時又是十分重要的。
當然,很多時候,無論是現實中還是虛擬空間里,一些人加入論戰(zhàn),并不是為了尋找真理,而是為了獲得認同,即尋找“同頻共振者”。網絡擁有區(qū)別于現實的一套溝通法則,那些現實生活中無法獲得足夠認同的人,常常也是網絡上的活躍分子,網絡給他們提供了新的認同來源。
親密家人、朋友在網絡論戰(zhàn)中撕破臉,或許也算是互聯網帶給我們的“禮物”。這份禮物提醒我們,認同擁有很多形式,有網絡喧囂中攻擊同一敵人的認同,也有現實生活中,喝茶敘舊滲出的認同,更有以書信往來,在精巧的文字中俘獲的認同。可以說,每一種方式都有它的價值和弊端,但想要獲得真正令人愉悅的“同頻共振”,就必須要了解各種溝通方式的優(yōu)劣。只有懂得方式上的差異,才能更精準地俘獲認同,相比網絡罵戰(zhàn)時的汪洋恣肆,這是一種更為難得的技能,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境界。
@珊珊nuna:最近的爭議話題大部分是娛樂圈的事,我很希望微博之類的網站多放一些民生、社會、科技之類真正值得關注的信息,而不是某某明星或者某部電影的八卦。這種話題很沒意義,熱度卻很高。網民蜂擁而至,就這些可能根本和他們無關的事發(fā)表看法。哪怕不了解事件始末的人,也會迅速找好陣營,然后“開撕”。網民們這么容易被引導,最得意的恐怕就是操縱輿論的人。
@暖小皖:現實生活中我也遇到過不少爭吵。上學時,有一次我看見同學往窗外扔垃圾,就跑過去把同學“教育”了一番,還理直氣壯,現在想想還是佩服當時自己的勇氣。也遇到過大吵的,比如抽煙。一個宿舍,有人厭惡煙的味道,但有人一天到晚在宿舍抽煙。一天,受不了煙味的人實在忍不住了,開始對抽煙的人念叨,而抽煙的人本來就有脾氣,自然就吵起來了。現實中,畢竟同在一個屋檐下,平時多是忍讓,不到萬不得已是不爭吵的,吵起來肯定是積蓄已久的矛盾爆發(fā),但人在網上缺少顧忌,說吵就吵起來了。
@景為隆:當我看到別人在網上睜眼說瞎話的時候,就算本來不想湊熱鬧,心中也會有一團正義的怒火在燃燒。這時如果不去反駁,就感覺自己在縱容別人犯錯。像我這樣的“憤斗小青年”,怎么能容忍這樣的人在自己眼前晃悠呢?而且有些人,就是在惡意傷人,還囂張得不行,我堅決無法忍受!忍不住了,就稀里糊涂地參與了。雖然我知道這樣不好,但發(fā)怒的時候,只想教訓對方一頓。我想:做人做事都要講規(guī)矩,說話更是如此,不能沒有分寸,還是要有個度數,以事實為依據。
@王莣忘:網上的爭論,就像是沒有評委和賽后總結的辯論賽。這樣的爭吵只是雙方的立場之爭,每個人都不會去縱觀全局地考慮問題。其實,有些原則性的問題沒必要去爭吵,一就是一,二就是二。比如1+1=2,有人非要你證明一下。等你傻傻地費勁證明出來的時候,別人又會挑釁,讓你證明為什么2+2=4。所以說,不是所有的話題和爭議都值得回應,對于胡攪蠻纏的挑釁者,就該拒之門外,不予理睬,他們自覺沒趣的時候肯定會閉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