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中新網記者梳理發現,今年以來,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臺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范。實行“日志式”管理、平時考核結果占年度考核50%以上、工作生活社交均要受監管……過去被視作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群體,將面臨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身在體制內,但是干多干少不再一個樣。(7月12日《中國新聞網》)
2007年中組部,人事部印發的《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第五條規定,公務員的考核分為平時考核和定期考核。定期考核以平時考核為基礎。對公務員進行平時考核,公務員法有著明確的規定,屬于“法定的基本程序要求”。因而,出臺公務員平時考核的規范,增加考核的可行性,不屬制度性創新而是一種補缺。從現實的情況看,公務員管理中存在著諸多問題,其最大的癥結就在于考核的形式化,從而導致管理的低效化。由于考核本身不能達到評價和懲戒的目的,那么干多干少一個樣的平均主義,以及庸浮散慢拖的現象不同程度的存在。
八項規定之后,這種狀況尤為明顯,并被定性為“為官不為”的普遍性問題。明明一天可以辦完的事,往往要拖至兩三天,明明可以立馬辦理的事情,則要以難以處理推脫,明明可以主動去處理的問題,往往也要拖到別人求上門來……然而另一方面,與“為官不為”現象相對應的,則是公務員考核的“一團和氣”,人人過關之下,幾乎沒有人因此而受到處罰。除了違法亂紀等剛性因素外,公務員因考核而不過關者屈指可數。之前有媒體報道,在深圳4萬多名公務員中,聘任制公務員占比近10%。然而在首聘3年期滿后,竟無一人解聘。
其實,早在2014年,中組部、人社部和國家公務員局就聯合出臺了“關于深入開展公務員平時考核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公務員的職務級別調整、交流輪崗、教育培訓、獎勵懲戒等要參考平時考核結果。不過從現實來看,平時考核也好,年終考核也罷,怎么考比考什么其實更為重要。依照當前的公務員考核辦法,即便補強了公務員的平時考核,在效果上也恐怕會讓人大失所望。
公務員考核采取的是“堅持客觀公正、注重實績的原則,實行領導與群眾相結合,平時與定期相結合,定性與定量相結合的方法”,全面考核德、能、勤、績、廉,重點考核工作實績。然而實際考核過程中卻是“領導有余,群眾不足”,考核的內部化有余而開放性不足,最后的考核成了少數人考核多數人。即便開展了所有被考核人參與的內部測評,也都是“全部過關,皆大歡喜”。不僅如此,在優秀公務員的評選上,很多被考核單位也采取的是“領導研究,輪流坐莊”,或者是“論資排輩,領導優先”的方式,考核流于形式而沒有發揮制度本身的促進作用。
如同師德考核“一票否決”下,不乏大量的“性侵男”獲師德滿分的案例一樣,在一個自閉化和教條化的考核體系下,這樣的結果就難以幸免。所謂的師德考核不過基于長官意志和自我考核。對于公務員考核,必須從內到外部的轉變,并納入一些剛性的因素,比如通過網絡、電話調查的方式進行民意測驗,測驗社會公眾的滿意度,并把服務投訴率或者工作出勤率作為剛性的指標,增加更多的“一票否決”的成份。同時在考核的方式上,倡導和提議由獨立的第三方來實施,從而讓考核的過程更加公開、公正和透明。唯有解決了考核的低效化和無效化問題,那么平時考核的補強才能真正發揮制度作用。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