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公布了《北京市“十三五”時期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發展規劃》,其中明確要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除北京外,浙江等地也出臺類似文件對公務員平時考核進行了規范。過去被視作端著“鐵飯碗”的公務員群體,將面臨越來越細化的考核制度,身在體制內,但是干多干少不再一個樣。(7月12日中國新聞網)
對公務員的考核,之前不是沒有考核辦法。早在2007年,中組部、原人事部就下發了《公務員考核規定(試行)》,明確平時考核重點考核公務員完成日常工作任務、階段工作目標情況以及出勤情況,可以采取被考核人填寫工作總結、專項工作檢查、考勤等方式進行,由主管領導予以審核評價。此后,中組部、人社部、國家公務員局又多次下發通知,進一步明確平時考核的原則、內容和指標,將政治品質、職業道德、工作作風、廉潔自律、出勤情況、工作數量、質量、效率以及成效和業務能力等方面納入指標。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卻很多有單位真正把這一辦法落到實處。
本次各地出臺的強化公務員平時考核辦法,很大一部分只是將以前的考核辦法重申了一下,細化了一下,如果不落實誰來考核,如何考核,誰來監管,那辦法再好,也很難實施。像浙江的“日志式”管理辦法,由公務員自已記錄平時工作情況并自我評價,然后由主管領導作出評鑒。有句話叫做“做得好不如吹得好”,有些人工作不怎么樣,但能吹,再加上文筆好,可以把死的說成活的,日志寫得十分“感人”,肯定會吸引領導的注意,得到好的評鑒。作為分管領導,手下有幾十、幾百號人,不可能對每個人的工作了如指掌,只能看日志加上平時的印象打分,反正能吹的比老實巴交的人要占便宜。
再譬如,貴州要求平時考核結果占比不低于年度考核50%。如果平時的考核不能做到公平、公正的話,占再多的比例又有什么用呢?還有像廣西、廣東等地除了對公務員日常工作考核外,公務員的生活社交,“八小時以外”活動等納入了監管范圍。問題是誰去監督,不可能天天安排人員一個跟一個進行監督吧。這還在于公務員自己約束,公務員在下班之后,做了違紀違規的事情,只要不被別人舉報,不發紀檢部門發現,他肯定不會自己申報的。因此,這樣的條文沒有太大的意義。
各地出臺公務員考核辦法,加強對公務員的日常考核與管理,這個方向是對的,但關鍵還在于誰來給公務員平時的工作進行考核?每個公務員的工作性質不一樣,工作量等都不一樣,是不可能有一個明確的量化指標的。如果由領導來評鑒,那可能會造成一些人對領導溜須拍馬,圍著領導的喜好轉。如果由大家評鑒,也會產生那些和事佬、老好人可能受歡迎,而那些有闖勁、有干勁的人受到排擠的情況。所以,要想加強公務員的平時考核,還是要把工作任務分解到位,落實階段性目標。考核時依照任務完成情況、工作難度等參數來考核。使考核標準更具操作性、考核過程更加規范、考核結果運用更加科學合理。同時,也要建立考核工作的監督機制,讓考核人員接受群眾的監督,減少“人情因素”,讓考核更加公平、公正和公開。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