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剛過去的一周,對于深處全國抗洪斗爭中心的武漢市來說,“看海模式”已經不只是一句調侃,而是演變成了一場全城嚴重內澇、堤防險情叢生的洪水災情。盡管此次“全城看海”主要由短時強降雨導致疏撈能力飽和、積水無處可排的“天災”引發,但在城市版圖快速擴張、工地越來越多的背下,城市建設欠賬多,城市管網設施建設滯后等問題依然存在。(7月9日中國經營網)
天災或許我們無法左右和控制,但人禍卻完全可以防范和避免。面對長期以來只要一下雨,不少城市就會出現嚴重內澇的問題,再次暴露出城市建設積弊,警醒和告誡各級城市管理建設者,加快地下管廊建設刻不容緩,來不得任何的懈怠。
木桶原理告訴我們,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那塊木板,而往往是最短的那塊木板。應該說,近年來,一些地方盲目追求城市擴張,一座座高樓大廈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但在城市建設中一味看重和追求光鮮亮麗的“面子”工程,片面求大、求新、求洋、求高,而忽略和輕視了地下管廊的“里子”建設。在這種情形下,內澇常常被冠以“城市病”的綽號,“城中看海”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痛點。其結果,城市“里子”的這塊短板往往使得“看海”現象大煞風景,不僅讓城市大沒“面子”,損害城市的形象,而且也影響人們生產生活、危及生命財產安全,一直以來廣受詬病。
法國文學家雨果曾說:下水道是城市的良心。其實,雨水本是大自然中的一種正常現象,重視和追求城市的“面子”也無可厚非,可怕的是走極端,只重“面子”不重“里子”,不問雨水的去向,不給雨水以去路。一次次的“城中看海”現象早已給我們敲響了警鐘,如果我們的城市管理建設者無動于衷、麻木不仁,不能以此為戒,從中總結經驗、汲取教訓,恐怕讓人們深受其害的內澇問題就會永遠成為城市形象的一個污點、人們心頭的一個痛點。
伴隨著時代的發展進步,一座城市的“面子”建設固然重要,代表著一座城市的新風新貌,城市地下建設是外邊看不見的“里子”工程,但只有“里子”做好了,城市才真正有“面子”。誠如總理所說,城市地下綜合管廊建設“歷史欠賬”太多。據統計,我國六成多的城市都發生過內澇,不少城市多次“遭災”。面對地下管廊建設的滯后現狀,已經到了不得不重視和解決的時候。這既是城市建設的百年大計,也是群眾翹首以盼的民生工程。
在這方面,顯然國際上一些國家已經走在前列,給我們做出了很好的示范。比如,法國巴黎建有歷史悠久、設施完備的下水道排水系統。下水道四壁整潔、管道通暢、空間寬敞可以參觀、雨水與污水處理合二為一,約2.6萬個下水道蓋、6000多個地下蓄水池,1300多名專業維護工,地下水處理系統管道總長達2400公里,其中污水處理管道總長1425公里,規模超過四通八達的巴黎地鐵。下水道是巴黎的一座地下“大水庫”,即使傾盆大雨,雨水也能很快被排掉,路面上不會有積水。再比如,德國慕尼黑的市政排水系統,其歷史可以追溯到1811年,地下總長2434公里的排水管網中,有13個地下儲存水庫,總容量達70.6萬立方米。如果暴雨不期而至,地下儲水庫就可以暫時存貯雨水,再慢慢釋放入地下排水管道,以確保進入地下設施的水量不會超過最大負荷量。
吃一塹,長一智。無論是此次災情一些地方所出現的內澇問題,還是一些城市日常雨水中所頻發的“看海”現象,都要求各級城市管理建設者直面和正視問題,真正警醒和行動起來,以對歷史、對人民、對子孫后代高度負責的精神,改變長期以來“重地上、輕地下”思維定式,將城市建設的重心從“面子”向“里子”轉移,積極學習借鑒世界一些國家的先進經驗做法,著力補齊城市地下建設這塊短板。這既是自身責任所在,更是民眾期盼所望。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