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國務院委托,6月29日下午,審計署審計長劉家義向全國人大常委會報告2015年度中央預算執行和其他財政收支的審計情況。在扶貧資金審計層面,重點抽查了17個省份的40個縣。這40個縣2013年至2015年收到財政扶貧資金109.98億元。審計發現,1.51億元扶貧資金被虛報冒領或違規使用,還有8.7億元扶貧資金閑置或損失浪費。(6月30日《新京報》)
不客氣的審計署,拿出了一份對扶貧資金很不客氣的體檢報告。在這塊“唐僧肉”面前,基層部門坑蒙拐騙的“花式尋租”,依然成了舞臺上經年累月的大戲:有偽造合同的,有假票入賬的,有重復申領的,有挪為他用的,有彌補虧空的……最令人瞠目的,當屬下面這組數據:抽查的50.13億元扶貧資金中,至2016年3月底有8.43億元(占17%)閑置超過1年,其中2.6億元閑置超過2年,最長逾15年。
15年過去,黃花菜都涼了。中國的扶貧資金,再怎么粗放,恐怕還遠沒有到達可以任性花、任性沉睡不醒的地步。扶貧資金長期閑置,推敲起來,或有三種可能:一是扶貧政策的執行冰火兩重天。上面熱火朝天,下面冰天雪地。因為“中梗阻”,好鋼也用不到刀刃上。二是扶貧資金“所遇非人”。就像當年爭取到貧困帽子要奔走相告一樣,扶貧資源成了福利,自然花起來就漫不經心。用句時髦的話說,扶貧資格與資源配置不夠“精準”。三是不會用錢。財政扶貧資金沒有科學有序的使用程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不花總比亂花強”。最后的結果,就是扶貧資金毫無效率可言,造成變相的拖滯與浪費。
面對到2020年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的目標,不少貧困地區可謂壓力山大。然而這些年,中國財政扶貧資金并沒有克扣小氣,反倒勒緊褲帶“大力放水”。前幾日,財政部副部長胡靜林接受媒體采訪曾表示,“從某種程度上講貧困縣‘不差錢’,關鍵是要管好用好各類財政資金。”這話當然不是空穴來風:據初步統計,2015年中央財政用于支持貧困地區、貧困人口農業生產及改善生產生活條件、發展社會事業等綜合扶貧投入近5000億元。就財政專項扶貧資金而言,2016年安排補助地方資金規模達到660.95億元,比上年增長43.4%。但按照今年的審計比例推算,假設17%左右的扶貧資金沉睡不醒,那么,將意味著多少貧困人口、多少扶貧項目受困或折戟于紙上畫餅?
扶貧資金閑置,就跟權力不作為一樣,雖然不是貪腐進了腰包,恐怕也當嚴肅追責。不過,審計工作只是“體檢”,后續“開藥方”的工作還須紀檢等監察部門及時跟進。舉一反三,摸排情況,該立規矩的立規矩,該打板子的打板子,僅僅靠審計部門振聾發聵地吼一嗓子,或許并不能令頑疾自動紓解。扶貧資金15年沉睡不醒——這則寓言,足以令精準扶貧體制深刻警醒。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