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9月,新洲一中鄒英杰以664分的成績進入清華大學精密儀器和技術專業,兩年后因對專業不感興趣,于2015年3月從清華退學;2015年,王琛琪進入北大醫學部不到一個月,也選擇了回到母校復讀。今年高考,兩人再次憑借高分被北京大學錄取,并選擇了自己喜歡的專業。在接受采訪時他們表示:退學原因不為其他,只為選擇一個自己喜歡的、感興趣的專業。(6月28日荊楚網)
他們兩人從清華北大退學復讀的消息,去年就被媒體報道過,而今雙雙重回北大更是登上了微博熱搜榜,評論界亦有人撰文批評我國大學專業流動機制過于僵化。
大學轉專業并非不可能,但最終能夠成功的還是少部分,一是專業名額限制,二是受到高考成績的限制。并且,毫無限制的轉專業也是不現實的,比如某些專業錄取分數線比較低,如果在校期間可以隨意轉到其他熱門專業,對其他人來說是不公平的。
筆者認為,既然大學轉專業不容易,那么至少在志愿填報的時候應該給予考生更多指導,畢竟大學四年是一個成長的關鍵期,專業的選擇對未來的路有著相當大的影響。
通常情況,畢業生查到高考分數后,只有大約十天的時間來研究如何填報志愿。相較于部分有先見之明、清楚自己興趣愛好的考生,對大學專業認識模糊的考生還是占了大部分。高中三年埋頭苦讀,社會實踐幾乎可以忽略不計,當然不知道具體的社會分工都有哪些,這些工作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很多人在選擇學校專業時往往都是“紙上談兵”,以百度來的資料或志愿填報參考書為依據,至于這個專業是否符合自己的興趣愛好,很多人的認識是模糊的。
筆者認為,高中階段完全可以開設一些介紹大學生活的課程,特別是高三的時候。例如,高考結束后開設一門專業介紹課,邀請相關專業的人給考生們答疑解惑,幫助他們了解大學專業的學習內容和未來的發展方向,這種親身交流的效果是那些搜索來的、冷冰冰的答案無法企及的。
再者,我們也可以借鑒德國的經驗。德國大學、企業、研究所和政府機構每年至少都有一個開放日,中小學生可以去這些機構參觀,看他們到底在做什么、學什么,有的機構還會留出實習崗位,讓中小學生進行體驗。這些活動與課程看似無關,但卻能讓學生們了解社會上的工作都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引起他們對未來工作的思考,培養一些興趣愛好。
比起沒有考上理想學校而復讀,由于不喜歡本專業而復讀顯得有些尷尬,如果能有合理的解決機制,相信不會有人愿意多花一年的時間。大學是人生中的關鍵時期,并非所有人都有“北大學霸”這樣的勇氣,那么在選擇專業之前,何不來個“緩沖”使考生們更了解大學專業呢?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