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研發的高精尖技術,填補國內空白、打破國外壟斷……國家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我國企業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一些關鍵核心技術不斷被我國企業突破,改變了長期受制于外資企業的被動局面。更值得稱道的是,在我國取得的自主創新核心技術中,有不少成果是由民營企業取得的。但令人遺憾的是,不少民營企業投入巨資研發成功的核心技術在推廣過程卻屢受挫折,成果難以轉化為生產力。
眾所周知,創新技術的研發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很多時候還要承受研發失敗的風險,因此,大多數民營企業,特別是一些規模比較小、實力比較弱的民營企業在這方面還不敢涉足。而當一些民營企業通過艱苦努力研發出了核心技術的時候,卻因為難以進入市場而只能閑置,這不僅會挫傷民營企業自主創新的積極性,也會使我國的經濟轉型遭遇挫折,放慢腳步。
民企科研成果難以投入市場,一個不能排除的原因是很多產品應用方總是對其抱有不信任態度,寧愿從國外進口,有的甚至是由政府文件規定必須從國外購買。部分地方政府和相關單位在對待創新技術時,習慣于在規模上“重大輕小”,在身份上“重公輕私”,在地域上“重外輕內”,導致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的高新技術“養在深閨人不識”。比如浙江潤祁節能科技公司董事長傾盡家產研發成功的“核電汽水分離再熱器”,打破了法國公司的全球壟斷,可以在國內帶動上千億投資,卻難以進入國內的核電站。另一家民辦科研所天華科技經過父子兩代人20多年的努力,研制成功可廣泛用于高速公路等大型基礎設施領域的Y形樁技術,不僅能改善工程質量,而且能降低工程造價,但也難以得到技術推廣。
要改變這種局面,不僅需要政府部門出臺文件給民營企業自主研發產品以支持,更重要的是,由于目前承接大型生產和建設項目的通常都是國有企業,因此就需要國有企業在支持民企科研成果落地方面擔負更多的責任。一些國有企業放著國內已經有的先進技術于不顧,寧愿花大價錢從國外進口,這不僅反映出其對民營資本的傲慢與歧視,而且也表明其缺乏作為一個企業應該有的起碼的經濟理性。
國有企業在我國經濟構成中占有很重要的分量,鑒于它們的獨特身份,對于民營企業的自主創新成果轉化為生產力理應傾力支持。對于政府來說,要從政策上保證民營企業的創新成果能夠成功落地,對于國內民企已經研發成功的成果,政府有必要明文規定國企不準從國外進口同類技術和產品。而作為國有企業來說,也有必要幫助民營企業不斷提高、完善其技術,將民企研發出的創新技術、新產品投入市場應用,更是其義不容辭的責任。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