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針對萬科與寶能系之爭,地產界大鱷王石放出話來,“不歡迎民企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此言一出,引發輿論一片嘩然,指責王石觀念陳舊者有之,抨擊王石淪為既得利益集團者有之,為王石回護稱此乃一時氣話者有之。
平心而論,王石能不能不歡迎民企,有沒有權利不歡迎民企?我想,就王石作為一個生命個體而言,他既可以有這種想法,也有這個權利。正如有人對國企有成見,認為國企乃是與民爭利之舉;有人對外企有成見,認為外企乃是資本侵略之舉。王石對民企有看法、不信任,也無可厚非。偏見是任何一個人都不可避免的,即便王石身為房地產業大鱷,我們也不能要求他棄絕個人情感成見,做到無偏私的公平與公正。
然而,作為一個個體的人,王石可以對民企有偏見;但作為一個市場主體的掌控者,他必須要遵循市場的機制,采用市場的方式。這才是問題的關鍵。
市場作為一種機制,其最大的意義就在于,遏制市場參與者的個體心中固有的偏見,構建一種公平公正的交易秩序,以實現資源配置效率的最大化。實際上,任何制度、規矩存在的意義都是如此,都是為了建立一套科學理性的、不以個體意志為轉移的運行機制,實現資源配置的科學、理性。我們常言,人治不如法治,制度是最可靠的,原因就在于任何生命個體內心都存在偏見,都會被個體的情感所裹挾、蒙蔽,唯有制度、規矩能在最大的程度上避免個人情感及偏見所導致的不利后果,遏制個人肆意呈現其偏見與私欲。
所以,對于王石的言論,我們大可不必太過驚詫。我們真正需要關注的,不是王石怎么想、怎么說;而是他怎么做。需要關注的,是王石有沒有將個人的這種偏見付諸實踐,如果付諸實踐了,那么他是否遵循市場的規律,采用市場的方式。
實際上,這也是現代法治社會治理方式的題中應有之意。在現代法治社會,治理者以及公眾關注的重心,不再是個體的內在心理世界,而是個體的外在行為方式。即便一個人有骯臟、罪惡的想法,只要他沒有將其想法付諸非法的實踐,外界就不能對其采取任何強制措施。
這一點,乃是傳統社會與現代法治社會的重要差異。在傳統社會中,統治者往往希望通過改變人的內心世界、塑造人的心理認知來實現社會秩序的好轉,所以傳統社會尤其注重道德教化與倫理教育。但實踐證明,這樣的方式非但沒有什么作用,反而引發了許多災難性的后果。于是,現代法治社會改變了傳統的治理方式,主要通過建立制度、法規來約束人的外在行為來建立良性的社會秩序,也就是法治的方式。
就此而言,無論王石“不歡迎民企成為萬科第一大股東”的言論是表達其固有的偏見,還是一時的氣話,都無需太過在意。監管部門、投資人或是公眾需要做的,是越過話語的真偽之辯,考察其行動的得失。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