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能不能走出一條中國的道路,讓農村向著城鎮化、現代化的方向前行,又不導致衰落呢?
脫貧攻堅是“十三五”期間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也是建設和諧社會、實現社會公平正義的題中應有之義。從正在如火如荼開展的脫貧攻堅實踐來看,我認為還需要從更高的層面上認識和思考其價值與意義,從整個中國鄉村重建的視角上統籌規劃。
脫貧不僅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目標,更是鄉村重建的關鍵契機。
從世界范圍看,城市化是一個大趨勢。城市化進程中,鄉村與城市疏離后,鄉村的荒廢與衰敗比較普遍。
我們能不能走出一條中國的道路,讓農村向著城鎮化、現代化的方向前行,又不導致衰落呢?當年輕人不斷向城市集聚,鄉村“空心化”似乎成為普遍規律時,我們能不能破解這一許多國家都難以擺脫的“魔咒”呢?在未來四五年的脫貧攻堅沖刺中,我們能不能抓住這個機遇,重新規劃我們的鄉村,使鄉村不僅獲得新的發展,更獲得新的生命?也就是說,我們能不能既要城市化、又要有一種“逆城市化”的思維?
我們應該努力讓鄉村成為人們向往的地方,讓鄉村充滿活力,而不僅僅只是聚集著老年人。人是可以流動的,鄉里的年輕人可以出去,但外面的年輕人也可以進來。在湖南懷化調研時,我們看到了這樣的可能。把脫貧攻堅與中國鄉村重建結合起來,是需要我們認真思考和努力探索的大課題。
新農村需要新鄉賢。優秀人才不下鄉,再多的扶貧資金也沒有意義。人的問題,才是整個脫貧攻堅中最關鍵的問題。脫貧攻堅固然要關注錢、關注物、關注脫貧的精準和具體指標,但我們應該清晰地知道,如果沒有人,沒有人才,再多的錢砸下去都是白砸。即使今天脫貧了,明天還可能返貧;即使今天繁盛了,明天還可能再衰落。
因此,如何吸引優秀人才參與脫貧攻堅的工作,如何讓這些人才留在鄉村,怎么制定出鼓勵優秀人才到農村創業、就業的好政策,需要認真研究。在湖南懷化、湘西調研中,我們發現一個規律:但凡建設得好的地方,正是因為有了人才——或是本地的人回來了,或是外面的人引入了,他們在這里成為新鄉賢,回得來、留得住、干得好、有尊嚴,也給這些地方注入了長久的生命力。
現在我們進行精準扶貧,“精準”毫無疑問需有標準,但這個標準是相對的,貧困人群是在不斷變化的,先期脫貧的人,也可能會因其他原因致貧返貧。比如,在農村,因病返貧的就超過了40%。因此,無論是貧困人群的識別還是具體的幫扶工作,都應該對其復雜性、艱巨性和反復性有足夠認識。還要對那些處于臨界點的準貧困戶和貧困人口,給予特別關心和扶助。這也是鄉村建設中不能忽視的地方。
貧困和疾病一樣,也有“貧來如山倒,貧去如抽絲”的現象。脫貧攻堅要有戰略思維,要有長遠考量。我們相信,中國正在進行的這場脫貧攻堅戰,將成為人類歷史上消除貧困的一個壯舉,更期待這場脫貧攻堅戰,造就鄉村社會文化與經濟的鳳凰涅槃。
(作者為全國政協副秘書長、民進中央副主席)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