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京舉辦的一場大學生返鄉創業大賽上,大學生們滿懷激情展示他們的項目:有的流轉土地,發展規;N植養殖;有的采取“農民+公司”的模式,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到了點評環節,投資人卻潑了盆冷水:“許多項目同質化嚴重,這樣的模式容易走進死胡同。只有創業,沒有創新,難有市場空間!
農村是創業的廣闊天地。返鄉大學生和農民工熱情高、干勁足,創業政策優惠多,大眾創業的熱潮已經涌到田間地頭。但回頭看,農業創業遭遇了瓶頸。以農產品電商為例,據北京工商大學發布的《2014—2015中國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報告》,全國4000多家農產品電商,88%略虧,盈利的僅有1%。而且產品單一、模式重復的農產品電商還容易陷入價格戰的泥潭。
風口擠滿了人,不少就“飛不上天”。農村創業項目日益同質化,對于企業來說,不僅加劇了市場競爭慘烈程度,而且難以獲得資本的青睞,容易在資金上“卡脖子”。對于整個行業來說,創業公司的成活率低,造成了資源的嚴重浪費,不利于行業的健康發展。
如何在風口占據有利位置?要靠創新。在創業暢銷書《從0到1》中,硅谷創投教父彼得·蒂爾認為,從“1到n”是模仿,企業會為了有限的市場展示廝殺。從“0到1”是創新,通過組合各種資源,創造新業態、新模式、新價值。農村創業走出同質化的怪圈,就是要依托農業特色資源,深挖農業的多種功能,沿著農業結構調整的路徑,培育出更多從“0到1”的新業態、新模式。
農業創業創新,在于深挖農業多種功能。農業除了具有經濟功能外,還承擔文化、生態等功能。如何將農業的多種功能轉化為成熟的商業模式,實現精準對接市場需求,是農業創業一大創新點。在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時期,農村創業者可以從供給側出發,找到市場的空白點,戳中消費痛點,在發展市場緊缺、質量優良的農產品生產、銷售上尋求突破,在延伸產業鏈、提升農產品價值上多發力,在促進農業一二三產融合、尋求利益分享機制上找出路。
農村創業創新,還要和城市“雙創”實現有序對接。不少城市都在建設“雙創”平臺,聚合創新人才、技術和資金,但大部分“雙創”平臺遠離農村。要實現更多創業資源由城市輸往農村,要發揮政府和市場的作用,鼓勵更多專業化的眾創平臺靠近農村地區,改變農村創業者單打獨斗的局面,為農村創業提供更加廣闊的工作空間、社交空間和資源共享空間。
在農村創業,可以將更多的人才、技術、資金帶向農村。農村創業插上創新的“翅膀”,才能促進城鄉資源配置,在城鄉協調發展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ㄍ鹾 《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范戴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