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報道,在今年武漢市沿江港口岸線資源環境綜合整治工作中,有9個民營非法砂場的躉船由于無法遷移,經武昌區政府與砂場老板協商以后,由區政府出資花1400萬元回購了19艘躉船和7個浮吊。然而,政府花費1400萬元高價購回的設備,到最后只拍出了70萬元。人們不禁質疑,巨款經過一出一進,1300多萬元就不見了,這里面是否有內幕交易?對此,武昌區政府辦回應稱,1400萬元的回購價格是評估公司根據躉船的折舊情況給出的,還沒有按程序經過審計部門審計,所謂的1300多萬元的差價并不屬實。不過,這樣的解釋并不能服眾。
誠然,評估折算可能存在一定的誤差,但回購價與成交價相差19倍,這樣的誤差實在太過離譜。更重要的是,在審計部門還沒有審計,這批設備的回購價格尚未確定的情況下,當地政府就急著將其拍賣,這明顯有悖常理。
除了操作程序外,這起事件有兩個疑點值得關注。其一,設備的估值前后嚴重不對等。開始,評估公司給出1400萬元的價格,顯然是按照躉船和浮吊的使用價值而定的。但到了拍賣時就變成了按照廢品來處理,“起拍價890元一噸”。其二,拍賣流程不夠公開透明。按照常理,拍賣競買的人越多,競爭越激烈,溢價率就越高,越容易拍出高價。然而,有關方面在刊登拍賣公告時,卻偏偏繞過當地有影響力的媒體,選擇了一份在當地發行量很小的中央行業報。僅有兩家公司參與競拍,經過兩輪競價即宣告成交。拍賣,看似公平公正,卻仍存在暗箱操作的空間。
本案中,政府1400萬元回購花的是納稅人的錢,相關躉船和設備已經屬于國有資產,有關部門有責任加強國有資產監管,實現國有資產保值增值,防止國有資產流失。
此事經武漢當地媒體報道后,武昌區政府人士曾就低價成交給出了“江灘整治時間緊任務重,廢舊躉船利用價值不大”等五個方面的原因。但當地政府作為當事人,難以自證清白,上級部門應當介入調查,查清事實真相,給廣大公眾一個交代。究竟是1400萬的回購價虛高,還是70萬的拍賣價虛低。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