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8日,這個在民間被視為“我要發”的聚財“吉日”,其實是頗具文化含金量的“國際博物館日”。今年節日來臨之際,各地的博物館或免費開放,或舉行活動,僅17日一天,北京就一口氣開了5個展覽,紛呈的亮點為公眾生活注入了不少新元素。
“以開民智而悅民心”,當年,康有為將建設博物館視為變革要務。當下,中國改革發展成果世所矚目,如何倚靠厚重的文化優勢來提升軟實力,提升國民素質?肩負傳承文明薪火重任的博物館,責無旁貸。身處信息爆炸、節奏加快的今天,人們心理壓力與日俱增,安靜矗立的博物館就像一位滿腹經綸的智者,引導參觀者靜下心來,向歷史致禮、對文化鞠躬,在潛移默化中卸下偏激與盲目,獲得知識的增長、心靈的滋養。從這樣的意義上說,用好博物館這座“神奇的殿堂”,不僅個人受益,社會也將收獲滿滿正能量。
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這個以往陽春白雪的“象牙塔”,目前正越來越多地走入尋常百姓家。但與此同時,一些現實問題也日益凸顯出來。有的地方,博物館建得美輪美奐,氣宇軒昂,但往往陷入轟轟烈烈“建”、熱熱鬧鬧“開”、冷冷清清“守”,甚至無聲無息“關”的怪圈。究其根源,就是沒有把博物館真正當做一種文化教育資源來看待,而是作為一項政績工程、面子工程來夸耀,或是作為一個旅游景點、商業項目來開發。要么熱衷搞花樣繁復的各種活動,忽視對藏品本身的悉心研究;要么只求得過且過,只要有公共經費支持,管他觀眾多寡。這無疑提醒我們,在明確博物館的功能定位上,要做的工作還有很多。
面對人們空前旺盛的文化需求,博物館需要走出寂寞,但切不可因為走下繡樓就忘了“大家閨秀”應有的矜持。近來,電視節目“跑男”選杭州博物館做拍攝地,幾位明星嬉鬧的場面讓不少觀眾批評。南京博物館館長把國寶級建筑大成殿免費借給一個地產商開發布會,引發輿論質疑。誠然,人們可以看到這些博物館主動求變、尋求發展的努力,可其追捧資本邏輯、丟失文化原則的虛浮同樣直戳人心。對博物館而言,文化傳承的責任始終是第一位,面對名利企圖、商業誘惑,需要保持一份出于文化的自尊。畢竟,一個如同“菜市場”般鬧騰的博物館,和一個冷清孤寂的博物館,從其價值發揮上,有多少區別呢?
對于為什么要去博物館,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一個普遍共識是,知識的增長、眼界的開闊,也在無形中涵養著科學、理性、平和的心態。而這,正是一個社會向更高文明水平邁進所應有的精神風貌。
(責任編輯:鄧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