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五一節,趙碧珍覺得特別漫長,她患有心臟病,需要開胸更換心臟瓣膜,因為手術必用藥魚精蛋白缺貨,她只能在病房里排隊等藥。她的病友們等不及,已陸續離開,她一直在等待,但不知何時能等來“救心”的藥。魚精蛋白全國性缺貨,今年并非第一次。5年前,也曾經出現過。低價救命藥,越來越高頻率出現缺貨。有醫生分析,這與藥品價格低,企業利潤薄、無生產積極性有關,甚至有醫生猜測,此次可能是藥品生產企業漲價的前兆。(5月3日《華西都市報》)
從優甲樂到“放線菌素D”,再到此次魚精蛋白缺貨,廉價必備藥的缺貨似乎已很難觸動有關部門的神經,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原本不該缺貨的藥品頻繁斷供?為何5年前的教訓,至今仍未吸取?
同樣是魚精蛋白,如果說5年前還可以用藥價過低使得廠家無利可圖來解釋,為何在去年國家放開藥品價格后,依然會造成今天斷供的局面?沒有人能給出準確的答案,連醫生都只能是猜測。的確,價格很可能是主要原因,畢竟魚精蛋白是從上世紀60年代就一直使用的“老藥”,需求也并未突增,如果市場需求強烈又可以自主制定價格,不僅現有廠家會開足馬力生產,其他廠家可能也會聞著氣味兒加入進來。市場經濟的規律告訴我們,生產廠家如果放任供不應求局面的發生,一定是流通環節出了問題,導致消費終端的積極性無法順利傳導至生產者那里。
現實是殘酷的,由于沒有可替代藥物,手術病人只能無限期地等待,而等待無疑會對病情帶來負面甚至不可逆的影響。遺憾的是,病患的焦慮似乎無法感染有關部門。魚精蛋白早在年初就已露出缺貨苗頭,有關部門卻在今天連個明確的說法都沒有,誰該站出來表達歉意并打通梗阻呢?
從過往的多起事件來看,這類藥品往往包含價格低廉、效果良好、無替代品等幾個因素,一旦發生斷供,病患花高價都難以買到。一些共性的原因是,受制于限價或集中招標采購政策,處于盈虧邊緣或干脆以社會責任堅持生產的廠家沒有積極性;還有部分藥品的日常需求有限,生產廠家稀缺,一旦他們因個體原因無法及時供貨,就會造成嚴重的緊缺現象。
一邊是等藥手術的患者,一邊是反應遲滯的機制;一邊是不惜重金求藥的決絕,一邊是無利可圖的隱忍;一邊是以藥養醫的逐利沖動,一邊是看病貴的難題待解;一邊是唯利是圖的指責,一邊是“一生產就滯銷,一停產就斷貨”的尷尬,一邊是限價惠民的初衷,一邊是無藥可用的尷尬……各種矛盾相疊加,如果不能仔細分析藥品短缺背后的復雜成因,就無法針對性地避免各種缺貨事件的發生。
在醫療行業這個特殊領域里,僅靠計劃或市場都難以避免亂象的發生,長遠看唯有通過醫改的深入才能破局。然而當前人們首先要追問的是,為何事先沒有預警或預警無效?為何短缺藥品采購制度仍然不能起到應有的作用?誰又該為此起彼伏的必用藥短缺負責?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