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清華大學校長會見的“羅斯柴爾德家族繼承人”系山寨版一事,清華副校長楊斌表示,學校的確存在著甄別方面的疏忽,“未來我們對捐贈人背景應加強甄別”。(3月24日《北京青年報》)
之前,清華官網曾報道稱,2月1日上午,清華校長會見了羅斯柴爾德家族英國資產主要管理人奧利弗,希望未來能夠加強合作和交流。有媒體提出質疑,發現查無此人。之后,英國羅斯柴爾德集團也做出回應,確認奧利弗不是其家族成員,不涉足集團的任何業務。聯合國兒童基金會英國分部也確認,奧利弗在20世紀90年代曾是英國分部的一位支持者,現在英國分部與他沒有任何關聯和往來。
這場會見擺了烏龍是無疑的,似乎出了洋相。思前想后,卻又讓人笑不起來。
甄別方面的疏忽肯定與校長無關,眾所周知,這種事務性的工作,多是相關部門安排好,請示匯報后,校長撥冗安排。到底是誰被忽悠了呢?奧利弗當然不是籍籍無名之輩,多少有點來頭,具體系何方神圣并不重要,有一定背景,是財神爺就行。主要看荷包,看能否找到捐贈。正如上海交大校委會主任姜斯憲所言,中國大學的基金會,相比較國外一流大學的基金會而言,完全不在一個量級,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存在迫切想引進社會資金的饑渴,所以,奧利弗的出現,或讓清華校方眼前一亮,名人的暈輪效應下,不會想那么多,難免失察。
清華副校長楊斌也坦承,一點兒也不懷疑校長的善意,希望通過更廣泛的社會資源和支持,使清華大學辦得更好。但善良的愿望,有時欲速則不達。所謂利令則智昏,利益面前,人往往會糊涂,失去應有的清醒。想當年,一個叫“鄭澤”的港商,以大手筆投資為名,從寧夏騙到內蒙古,“空手套白狼”借項目圈錢,能得逞就是一些地方的招商沖動所致,情急中,造成良莠不辨、魚木混珠的黑色幽默。
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的清華大學這次不慎拜錯了財神,讓人意外,是個遺憾。不過,也并不奇怪,多年來,一些高校的功利化不時被輿論所詬病。諸如年年上演招生大戰,不擇手段的掐尖,有的還動不動就搬出校友富豪榜來炫,已讓社會厭煩。有大學教授更是放言,當你40歲時,沒有4000萬身家,不要來見我,也別說是我學生。雖然他有勵志的好心,認為高學歷者的貧窮意味著恥辱和失敗,但仍引起諸多爭議,多數網友認為不能用錢衡量成敗。
誠然,自己富了意味著創造了很多GDP、稅收、就業崗位,社會貢獻大,避免自己、家屬成為社會負擔。但每個人的致富能力有大小,也不是人生的惟一目標。一個教授,一所學校,如果有如此致富的沖動,為錢紅了眼,分不出奧利弗與羅斯柴爾德有啥區別,也就并不為奇。
認錯一次人并不要緊,幸好沒有被騙,沒掉進合作的陷阱,也沒有造成項目與工程的爛尾。這也不是什么壞事,如果能從中吃一塹長一智,在創國際一流大學上有顆平常心,不急功近利,不急火攻心,以后再避免急中出錯,這洋笑話,鬧得也值。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