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PI不高,為啥市民感覺物價不低?蘭州市今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CPI)同比漲幅幅度公布。今年以來,蘭州市CPI漲幅一直在“1”時代低位徘徊,表明物價水平處于平穩運行態勢。可是,有市民卻表示:“我聽新聞說今年物價低位運行,但真沒有感到東西便宜了,現在拿上100元在菜市場走上一圈,分分鐘就花掉了,貴的菜還不敢買。”國家統計局蘭州調查隊工作人員就CPI數據與市民感受之間的“反差”進行了解讀。食品、房租、衣著、就醫等價格在上漲,數碼產品降價,買車養車成本降不少。(12月17日《西部商報》)
CPI數據跟老百姓的感受“脫節”,其實是個老話題。相關數據的公布,常引發公眾討論,甚至有人還會像上邊提到的那位蘭州市民一樣,以親身感受來表達自己的困惑。老百姓可能不太懂CPI,但他們每天都在消費,對市場上的一些價格變動都清楚得很。
老百姓的感受和統計數據為什么會有“反差”?通過專業人員的解讀,相信很多人都恍然大悟。CPI是一個綜合數據,反映了眾多消費品和服務項目的價格變動程度,是對各種價格因素綜合考量后得出來的——有些領域的價格上升了,同時有些領域的價格卻下降了。居民的感受雖然來自親身體驗,實際上由于各自的消費特性,往往只是對單一領域商品價格變化的感受,難免“以偏概全”,難以反映出CPI的整體狀況。
不過,老百姓的感受卻依然值得政府部門引起重視。以此次蘭州的數據為例,在CPI調查的八大類商品中,唯有交通和通信類價格下降,累計下降1.2%。眾所周知,老百姓不可能天天買車、買電子產品,但每天都要吃飯、穿衣,有病有災還要去醫院,這些才是老百姓須臾不可離的日常消費,也是他們感受最深的。哪怕汽車降價再多,如果食品價格漲了,大多數普通百姓或許還是會對CPI不太滿意。
這個新聞帶給我們兩點啟示:其一,對包括CPI在內的與民生明密切相關的統計數據,政府部門不僅要公布,更要及時做出詳盡的解讀,以此來釋公眾之疑。這既是滿足公眾知情權的需要,也是樹立政府部門權威性和公信力的需要。在這方面,蘭州統計部門做得不錯;其二,政府要多關注衣食住行、醫療等跟民生息息相關的領域的價格波動,采取有效措施確保其處于合理區間。比如,在食品價格的構成當中,運輸費往往占了較大比例。如果清理運輸方面的某些不合理收費,同時減少流通的中間環節,就能降低成本,進而降低物價。市民感受與CPI有“反差”也折射出民意期待,物價結構更合理了,這種“反差”就會小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