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識分子在中國歷史上曾經是最為堅貞不屈,看重自身節操的群體,尤其在國家遭遇入侵、面臨覆亡的危急關頭,知識分子所表現出來的勇氣和視死如歸的精神,載之于史冊的人和事,可謂連篇累牘,不絕如縷。
但是在日本入侵中國之際,率先投敵的,卻大都是知識分子,尤其是留學日本的知識分子。汪精衛、周佛海、章宗祥、陸宗輿、殷汝耕、周作人,為什么有這么多的留日學生,輕而易舉地就變節為漢奸,心甘情愿地為日本人賣命?這恐怕與他們在日本所受的教育有著密切的關系。
早在19世紀中葉,日本的知識分子群體在接觸到西方先進科學技術和政治文明同時,看到日漸衰落的中國在列強面前不堪一擊,便認定西方文明是一種更為高級的文明,而中國的儒家文化則屬于一種半開化甚至野蠻的文明。最早提出“打倒”一詞的是福澤諭吉,他在晚年著作中,把甲午戰爭說成是“文明戰勝野蠻”的戰爭,是文明進化的必然。這一理論,影響了一大批中國留日學生。
周作人也曾是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之一,他從日本留學回來后,明白地宣稱,應該把我們舊的書籍全都扔到茅房里。而對于日本的文化,從飲食,到文學,則無不津津樂道。
日本人在滅亡中國的道路上,向來用心良苦。侵華戰爭開始時,有日本文人宣告說:“軍人用刀劍來刺支那人,我們文化人就是要用筆把他們的靈魂挖出來。”實際上這個消滅靈魂的工作,從福澤諭吉就已經開始,而且收效十分顯著。
“茍欲滅一民族,必先滅其文化。”一個民族失去文化上的歸依,必然導致凝聚力的喪失;而一個人失去了文化上的歸依,離漢奸便只一步之遙了。
文化是可以讓人為之去死的。中國歷史上有很多大義凜然的民族英雄,在國破家亡之際,面對威逼利誘,仍然堅貞不屈,視死如歸,支撐他們內心世界的無疑是他們從小浸染其中,視之比生命更可寶貴的文化傳承,他們相信這個民族的文化絕不會因為一時的失敗而從此銷聲匿跡。
不以自己民族文化為驕傲的人,也絕不會以自己的生命去捍衛它的存在。(作者是湖南省湘潭市文聯副主席)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