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國考剛拉下帷幕。據媒體報道,今年國考熱度已經出現降溫。統計顯示,今年2.7萬個招錄名額共吸引了139.5萬人報名,實際參加考試的有近93萬人,超46萬人“棄考”,令今年國考競爭比降至33:1,創5年來最低。
單憑數據分析來看,國考招錄人數持續增長與報名人數連續走低形成鮮明對比。輿論普遍認為,考生對公務員職業的認識回歸理性,折射出大學生就業觀念和擇業價值取向日趨多元化。然而,如果僅從招考比例及競爭比這個角度簡單判定國考冷熱,未免過于武斷。相對于其他職業,公務員身份體面、收入穩定、保障完善等依然是青年人尤其是大學生角逐的對象,“千軍萬馬擠獨木橋”的狀況并未緩解,公務員考試在學生的選擇中依然占據重要地位。
通常認為,國考涉及政府、社會、家庭和個人等諸多方面,不僅影響個體命運,更像是社會的晴雨表,透露出時代的變遷和社會的風尚。具體說來,擴招后的國考報名人數和平均競爭比迎來“雙降”,可以歸結為三點:首先,黨的十八大之后,隨著政風反腐的深入,“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等舉措,一些公務員不合理的福利待遇受到制約,修正著人們對公務員職業的認識。其次,今年國考首次將公考和遴選分開招錄,報考職位描述更加具體,資格條件設置更加詳細,盲目報考和跟風報名情況減少。此外,今年國考也被稱為“史上最嚴”國考,出現組織作弊行為將最高獲刑7年、報名不誠信行為將被記入誠信檔案等規定,隨意報考和試考的考生也在減少。
對社會運行系統而言,每一個職業和崗位都很重要,公務員只是其中一個職業,無論國考降溫與否,都不值得大驚小怪,不過是個人選擇的間接體現而已。關于國考,報與不報,每個選擇背后都有著理想豐滿與現實骨感的糾結和妥協,但無論做何種選擇,都值得尊重和肯定。學校和社會要做的,依然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職業方向。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