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有媒體報道稱,有研究者認為,由于國企重組等因素影響,要準備迎接第二輪“下崗潮”。對此,人社部勞動科學研究所所長鄭東亮表示,上世紀90年代中后期,國企處于集中調整階段,下崗規模很大,涉及千萬人,但這次國企改革肯定不會有那么大規模地下崗。
按理,改革與下崗不應當劃等號。因為,改革的是體制和機制,而不是企業規模、人員。問題在于,恰恰是國有體制,隱藏了許多與市場不相適應的地方,其留下的機構雍腫、人員龐大、運行效率低下,是改革必須解決的問題。因此,改革過程中出現職工下崗,也就成為非常自然的事。
90年代中后期以及本世紀初的國企改革,確實引發了一輪“下崗潮”,特別是地方國企改革,下崗現象更為嚴重。很多失去崗位的原國企員工,也在一段時間成為了社會的不穩定因素,地方政府門前的頻繁上訪,很大一部分也是來自于原國有企業的下崗員工。為此,地方政府不僅承受了強大的維穩壓力,也承受了強大的經濟壓力,維穩方面的支出越來越大。
經過一段時間的維穩、特別是改制后企業步入良性發展狀態,加上創業環境的改善,就業狀況也開始好轉,很多在國企改革中下崗的員工,也找到了新的就業崗位,地方政府在這方面的維穩壓力也開始減小了、負擔減輕了。
而隨著新一輪國企改革的即將全面啟動,會不會出現新一輪“下崗潮”呢?筆者認為,就改革本身來說,仍然會出現“下崗潮”。但是,從整個社會的容納能力來講,則可能不會出現象前一輪改革那樣的“下崗潮”。
所以說改革本身會出現“下崗潮”,是源于目前國有企業的現狀。一方面,國有企業機構雍腫、人員龐大的問題,并沒有在上一輪改革以后,得到有效解決,絕大多數國有企業,仍然是人員眾多、人浮于事現象嚴重。也就是說,改革以后,那些沒有能力、沒有專長、沒有作用的人員,一定會在改革中被裁掉,從而成為下崗人員。那么,下崗的人數就自然而然地增加了。即便沒有上一輪改革那么多,數量也不會少;另一方面,在金融危機影響下,國有企業也陷入了比較嚴重的發展困境,尤其是近兩年來,多數國有企業都出現了效益下降、經營困難的局面,隱性失業大大增加,在這樣的情況下改革,很多隱性失業人員就有可能成為改革的“犧牲品”,成為真正的失業者。畢竟,上一輪改革是在經濟形勢比較好的情況下,而此輪改革是在經濟形勢比較差的情況下,不可避免地會增加失業人員,從而形成新一輪的“下崗潮”。
需要注意是,雖然國企改革可能會引發新一輪“下崗潮”,但是,從整個社會的就業環境和容納能力來看,出現上一輪改革那樣的“下崗潮”,可能也不大。原因就在于,無論是可能面臨下崗的國企員工,還是已經投入到創業第一線的其他人員,都可能找到或提供就業崗位。對國企下崗員工來說,早就已經習慣了“下崗”一詞,不可能再象前一輪改革那樣,不能接受下崗。所以,在改革過程中,他們可能會選擇自謀職業來應對改革。而對于那些沒有自謀職業條件的下崗員工來說,由于創業者大大增加,也會為他們的再就業提供比較充足的崗位。只要不對崗位的好壞過度挑剔,再就業是難度不大的。所以,出現真正的“下崗潮”,可能不大。
不過,對各級政府來說,也不能掉以輕心。畢竟,現在正處于經濟的下行期,多數企業運行質量都不高、效益也不佳,特別是中小微企業,更是運行十分困難。所以,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如何應對可能出現的國企“下崗潮”,也必須在政策、資金、環境等方面創造條件、提供支持,幫助可能下崗員工提供再就業條件、創業環境。同時,通過鼓勵其他人員、特別是大學生創業,為國企下崗員工再就業提供新的崗位。如果這樣,國企改革就可以更加大膽地向前推進,避免擔心員工下崗而縮手縮腳。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