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報道,中國就業研究所所長曾湘泉在“人大老博士論壇”上稱,“中國登記失業率不能充分體現實際情況,勞動市場信號已經失真,很多國企員工實際上處于‘隱性失業’的狀況”,“受國有企業改革重組等因素的影響,中國將迎來第二輪下崗潮”。11月11日,曾湘泉向記者表示,這是“個別媒體標題黨,斷章取義,制造熱點”。(11月12日中國臺灣網)
專家的話應該怎么聽?有網友戲言:反著聽——既然對內部演講時的表態辟謠,說不定就是真的了。專家嘩眾取寵也好,媒體斷章取義也罷,其實公眾最關心的是其背后的真實性究竟如何,以及自身利益是否會因此受損。
“登記失業率”是指在城鎮登記失業人數占城鎮可就業人員總數的比重。之所以多年來備受詬病,是因其統計方法極易造成結果失真——沒有城鎮戶口的進城務工人員無法登記,有戶口的失業人員若不去主動登記,依然不會被算作失業?紤]到進城務工人員所占的龐大比重,以及建筑業、制造業受經濟下滑影響最為明顯,倘若他們都被默認為就業狀態,無疑會對“登記失業率”起到極大的美化作用。此前就發生過數據打架的情況,官方數據僅有社科院數據的一半不到。由此可見,專家開頭的表態絕非妄言,僅以“登記失業率”判斷就業形勢,難免會產生誤判。好在高層已意識到這一問題,無論是李克強總理還是國家統計局,近期都以擺脫戶口限制的“調查失業率”來代替“登記失業率”,目的就是盡可能地了解現實情況,從而在產業政策、社會保障方面做出更科學的部署。
專家的第二個依據是國企改革。首先,中國經濟放緩的趨勢仍未得到改變,外部需求不振,直接影響到建筑業和有色金屬行業;其次,在以產業轉型為主要目的的國企改革重組進程中,過去“高污染、高能耗、高排放”的經濟模式已被逐步淘汰,而這些資源依賴型企業恰是吸收就業的大戶;再次,人口紅利正在消失,許多企業因更高的人力成本而紛紛“逃離中國”去海外建廠,也會加劇就業壓力。凡此種種,在以傳統重工業為主要支柱的地區已有所表現,如東北三省和河北唐山等地,GDP增速驟降和人口外流情況已不容樂觀,“隱性失業”的情況并不鮮見——薪水和福利大幅減少,卻并沒有被炒掉。
毫無疑問,就業是經濟風向標與民生之本,更事關社會穩定。良藥苦口、忠言逆耳,危言聳聽之害遠比粉飾太平要小得多,如何更好地預判與防范經濟失速帶來的各種風險,恐怕是“制造熱點”之爭背后更真實的熱點,值得高度關注。
(責任編輯: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