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國家稅務總局公布上半年稅收情況。記者關注到一組數字,5月10日起,卷煙批發環節消費稅稅率由5%提高至11%,并在批發環節加征0.005元/支的從量消費稅。從6月份首個稅款征收期看,卷煙批發環節從價計征消費稅63.4億元,同比增加34.3億元,增長118.13%;從量計征的消費稅5.8億元,為凈增長。兩項合計增收40億元。(7月28日《每日經濟新聞》)
提稅究竟能不能控煙?不妨還是讓數字來說話。一方面,僅以卷煙批發環節從價計征消費稅來看,6月份首個稅款征收期為63.4億元,同比增加34.3億元,增長118.13%;另一方面,據卷煙商業批發企業納稅申報的情況測算,今年5月10日至31日,卷煙商業批發環節銷量同比減少15.9%。這個15.9%還僅僅是推算,且還很可能是新政之初批發商群體恐慌的結果。就是這樣的結果,比之于實際稅款增幅,連個零頭都算不上。“提價控煙”的畫餅,還有幾絲香味氤氳?
關于吸煙這回事,放任肯定是不對的。來自衛計委的數據稱:我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煙草生產國和消費國,也是受煙草危害最嚴重的國家之一。全國吸煙人數超過3億,15歲以上的人群吸煙率為28.1%,7.4億非吸煙人群遭受二手煙的危害。煙草消費帶來了沉重的疾病負擔,每年死于吸煙相關疾病的人數達到136.6萬,約10萬人死于二手煙的“暴露”導致的相關疾病。自2006年《煙草控制框架公約》在我國生效以來,哈爾濱、天津、青島、長春、深圳等15個城市相繼頒布實施或修訂地方性控煙法規,去年底,國務院法制辦還就《公共場所控制吸煙條例》送審稿公開征求各界意見。不過,控煙這回事,顯然是說的比做的更動人。煙盒上的警示標識都扯皮了N年而無法落實,何況是在真金白銀的煙草銷售上出重拳呢?也因此,被稱為史上最嚴控煙令的《北京市控制吸煙條例》實施一個月來,也不過就是罰款時較真了許多,就被世界衛生組織稱為“取得了令人鼓舞的初步成效”。
控煙就像控制主城區的車流——運用價格杠桿,調節供需關系,從而兌現制度初衷,這是職能部門最心儀的選擇。一來,直接利益盆滿缽滿,二來,諸多癥結迎刃而解。因此,擁堵費的餿主意總是隔三差五就出來露一小臉,而“提稅控煙”的主張更是華麗麗兌現為不爭的事實。專家的說法很樂觀,“這次加稅提價,至少讓吸煙人數下降200萬人,因吸煙相關疾病導致死亡,或潛在死亡人數下降37萬人。”當然,這個說法沒有“有效期”的限定,十年八年后,國人健康素養提升上去,也許權力部門啥都不做,也會“天下無煙”呢。都是保不準的事情,你也挑不出這種推斷的毛病。
“煙民6月多繳稅40億”,這是板上釘釘的事實。不過,事實背后還有兩點是肯定的:一是相較于可能減少的吸煙人數與卷煙數量,稅收增益也許才是重頭戲;二是即便“提稅控煙”嚇唬了少數煙民,一定也是最貧窮的那部分。對于富人來說,誰會在意一支煙多了三分還是五分錢呢?可見,哪怕就是稅價再高,從公平性來說,先被擠兌出“吸煙權”之外的,一定不是權貴者。
增收40億,說好的“提稅控煙”呢?更重要的是,動輒經濟邏輯解決社會問題,也該潑點冷水了吧。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