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參與和地鐵集團負責人對話,羅湖蓮塘片區兩女士被羅湖公安處以行政拘留5日處罰。兩人不服該處罰,將公安告上法院。羅湖法院一審判決支持公安處罰決定。經深圳市中院二審判決,原行政判決被撤銷,行政拘留五日的處罰決定變為警告,兩人還分別獲得了1003.45元的行政賠償。(6月17日《南方都市報》)
行政訴訟法中有一個“顯失公正”的概念。其根本特征是行政處罰主體運用自由裁量權不當,造成行政處罰的明顯不合理。因其畸輕或畸重的處罰,明顯地違背了行政處罰法第四條第二款規定的“過罰相當原則”,《行政訴訟法》對其明確了應予變更的條款。
羅湖蓮塘片區兩女士的勝訴,是法律的又一次勝利。但這個勝利委實來得有些晚。也浪費了本就緊張的行政成本和司法成本。如果讓當事人被拘后仍對自己抱有信任感,且政府能夠自我糾偏,那么,兩位女士只需通過行政復議申請,而無需訴至法庭,并經一審二審,搭上去將近1年的時間,才被遲到“洗冤”。
此案雖已結束,但這應當引發我們對于在處理矛盾糾紛中,屢屢出現的行政處罰畸重現象的思考。其一,畸重的行政處罰背后的動機是什么?無需諱言,一些信訪矛盾的產生,多與政府的不作為、亂作為有關。本該政府主動出面解決的問題,群眾一再登門表達訴求,不僅遲遲得不到解決,還常常遭遇冷臉惡語。于是他們想到了鬧出點“動靜”的壞點子,以引起相關部門和領導的重視。
這時,幾十人、數百人,甚至更多人的集訪,便很容易形成,而且因為積壓和發酵太久等緣故而大多“情緒激動”。回到此案,約200名蓮塘片區居民一起出現在福田區地鐵大廈,這么多的人一下子涌到地鐵大廈,對地鐵方工作人員進出和正常的辦公秩序肯定會產生一定的影響。這也暴露了此前官民溝通渠道不暢、效果不佳的問題。
如果這時不是警察到場,首先當作一起治安事件來處理,并習慣于“把人弄走”,而是相關部門領導出面熱情接待群眾,耐心引導他們到另外的場所,答復其提出的問題。有了這個姿態,相信即使矛盾一時仍化解不了,至少也能安撫群眾“激動”的心。民警持大喇叭喊話后現場人群眾仍然不走,便下手抓人,繼而拘留,這豈不是火上澆油?
其二,政府部門一再“顯失公正”,而無論是輕者重罰還是重者輕罰,是不是都不要承擔任何責任?在此案中,羅湖公安分局的拘留決定雖已被二審法院認定顯失公正而被判決撤銷。“但不支持陳女士要求羅湖公安分局賠禮道歉的訴訟請求”,這意味著作出顯失公正處罰的公安機關及責任人,連聲道歉都不需要。這就給公眾留下了疑問。如果每一次的顯失公正,都這樣處理,會不會導致對非法抓人行為的縱容?
當然,構成顯失公正應當具備三個條件:一是行政機關作出的行政處罰在形式上合法,符合行政行為的生效要件,即主體、權限、內容、程序均合法,其科罰的額度不超越自由裁量范圍和幅度。二是行政處罰明顯不公正。三是侵害了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組織的合法權益。
這就是說,不超越自由裁量權,是不需要承擔責任的。但是,“明顯不合理”的具體標準是什么,目前并沒有明確的規定。這恐怕是法律的一個漏洞。像南都報近日報道的公民給政府部門送“不作為獎”之類的行為,被科以行政拘留的處罰,就是一個明證。這種故意明顯違背公眾認知的不合理執法多了,必然讓法治受傷。更關鍵的是,這很可能成為政府對“不聽話群眾”、“刁民”進行打擊報復的法律“擦邊球”,而越打越嫻熟。若如此,就注定還會有人因此受到顯失公正的傷害。這無疑是令人擔心的。這個問題,有必要通過完善相應法律或司法解釋,加以細化明確。
(責任編輯:周姍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