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核心是法,無法談不上法治,但法的形成離不開道德,法律的制定必須體現道德要求和精神。法律的形成如果偏離了道德的要求,背離了道德的精神,則法律難以實施,法治也難以實現
《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實現這個總目標,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人民主體地位、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從中國實際出發五大原則。其中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原則就是既重視發揮法律的規范作用,又重視發揮道德的教化作用,以法治體現道德理念、強化法律對道德建設的促進作用,以道德滋養法治精神、強化道德對法治文化的支撐作用,實現法律和道德相輔相成、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一、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
法治是通過法律規范和指導人們的行為,為人們提供行為模式。法律作為社會行為的底線,是社會公德的固化和外化,作為他律對人的社會行為發揮強制作用;德治是通過道德建設來指引、教育人們的行為。道德作為更高的行為標準,像看不見的軟性法律在人的內心規范著人們的行為,起著自律的作用。法律和道德都是社會行為規則。法律是成文的道德,道德是內心的法律。法治具有剛性和強制性,德治具有柔性和非強制性;法治側重于懲戒,德治側重于教化;法治具有滯后性,德治具有超前性;法治主要是外在約束,德治主要是自我約束。由此可見法治和德治作用互補,并行不悖,共同為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發揮作用。
二、依法治國需要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
法治和德治相得益彰,共同在國家和社會治理中發揮作用,《決定》指出,“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這既是法治建設的重要要求,也是法治發展的基本方向。為此我們要在立法、執法、守法方面大力體現與提倡道德的作用。
法律的制定必須體現道德要求和精神。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需要大力增強法律形成的道德底蘊。要建立社會主義法治體系首先要有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法治的核心是法,無法談不上法治,但法的形成離不開道德,法律的制定必須體現道德要求和精神。法律的形成如果偏離了道德的要求,背離了道德的精神,則法律難以實施,法治也難以實現,所以,要推進法治建設,必須首先從法律形成這個源頭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增強法律形成的道德底蘊,就是要推進科學立法,提高立法質量,形成完善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
要增強執法司法人員的道德修養,使法治得以實現。“徒法不足以自行”,法律需要人來執行。如果執法司法人員自己都不守法,那法律再好也沒有用。增強法律實施的道德底蘊,關鍵是要增強執法司法人員的道德修養,實現嚴格執法和公正司法,這是增強法治道德底蘊的主要環節和舉措。如果執法司法人員沒有過硬的思想道德素質,憑自己的好惡去執法,甚至知法犯法,見利忘法,再好的法律也無法得以實施,更談不上實現法治。
要在全社會形成守法的道德環境。法律是外在約束,是他律;道德是內在自覺,是自律。治理國家和社會僅僅依靠法律是不夠的,正如習近平總書記考察曲阜孔府時指出:“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必須加強全社會的思想道德建設,“引導人們向往和追求講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的力量,向善的力量。”“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所以要深入推進公民道德建設工程,積極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持久開展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集體主義為原則的社會主義道德教育,引導人們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
這是增強法治道德底蘊的社會基礎。沒有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法治建設的道德底蘊就不會深厚,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就會失去堅實基礎。如果連基本的道德底線都把持不住,法律再完善也只能是徒手無力。所以,增強法治的道德底蘊,必須加強公民道德建設,提高全社會思想道德水平。
三、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
社會主義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有利于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與完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質上是法治經濟。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制度,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運行規律的客觀要求,也是保障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現實需要。《決定》指出,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和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必須以保護產權、維護契約、統一市場、平等交換、公平競爭、有效監管為基本導向,這是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離不開完備的法律規范,也離不開有力的道德配合和約束。現代市場經濟都是以相應的道德意識、道德習慣和價值觀念為前提的。這種觀念形態的內涵規范著人們的行為和價值取向。在潛移默化中成為一種社會秩序和為社會大多數人認同的自律準則,對保證市場運作起到了重要作用。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有利于解決市場經濟中的利益矛盾。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人們的積極性、主動性發揮出來,生產力得以較大地解放,但也出現了收入差距過大等現象,人們對物質生活、文化生活要求的多樣化,社會矛盾和利益沖突難免出現。對法律難以約束或尚無法律約束的某些角落及某些依法懲處有顯失公平的問題必須運用道德規范來協調和治理。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是我們黨治國理政的科學總結。建國初我黨就進行了法制建設的探索并于1954年制定了第一部憲法,為依法治國奠定了基礎。同時注意用革命理論和高尚的道德教育人民。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二代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社會主義法制建設使民主法制不斷發展完善,同時高度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出了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重要思想。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第三代領導集體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的方針,進而提出以德治國的思想,強調把二者緊密結合起來。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大報告中提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的觀點。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在科學總結了我黨治國理政經驗的基礎上提出,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和法治國家。
法治與德治相結合有助于反腐倡廉,改良社會風氣。《決定》強調,深入開展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斗爭,嚴格落實黨風廉政建設黨委主體責任和紀委監督責任,對任何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必須依紀依法予以堅決懲處,決不手軟。這是全面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具體體現,是加強黨的領導的迫切需要,是深入開展反腐倡廉建設的必然要求。在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進程中,不可避免地產生腐敗現象。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高度重視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以零容忍態度懲治腐敗,沒有盲區,不留死角,對腐敗行為和腐敗分子形成巨大震懾,黨風廉政建設和反腐敗工作成績顯著,得到全黨全社會擁護。在嚴厲打擊的同時,要強調道德的作用,形成腐敗可恥的社會氛圍,改良社會風氣。
總之,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僅要依法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還要以德治國,建立與之相適應的社會主義道德體系,從而使法治與德治共同發揮其調控作用的社會治理模式樹立起來。
(作者系中國青年政治學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