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是官場中一種陽奉陰違的做法。隨著反腐敗和反“四風”活動的深入開展,伴著腐敗和“四風”的被遏制,這種陽奉陰違的現象也在減少。然而,遠沒有絕跡,而是適應情況的變化,在“對策”上不斷翻出新招。
拿公款吃喝來說,在當前反腐“高壓”態勢下,雖然已有明顯減少,但仍有一些干部管不住自己的嘴,采取新的“對策”,將吃喝地點轉移到了企業,“不吃公款吃老板”。據新華社記者暗訪發現,一些干部將吃喝地點選擇在偏僻的郊外,有的直接就在企業的辦公樓內,F在很多老板都有自己的食堂。廚師除了做中午的工作餐,最重要的就是晚宴接待。政府官員來此赴宴,但他們的身份都很神秘,只有老板才清楚。宴會多以同學聚會、好朋友聚餐等名義進行。有知情者透露:“現在吃公款是肯定不行了,頂風違紀危險高。招待外地來的重要客人,只能到這些老板的自留地。”
到“老板的自留地”去“吃老板”,看似是老板買單,花的不是公款,實際損害的還是公共利益。老板不會無緣無故請官員吃飯的,他們看中的是官員手中的權力,花錢請官員吃喝,只不過是想得到權力的庇護,為他們開后門,得好處。一位企業高管表示:“不與官員拉近關系,很多環節公事公辦或者按照最后時限辦理,我們的成本就增加了一大塊,所以只能把這些實權人物‘供’起來!逼髽I老板正是通過“供”的辦法,邀請官員到企業吃喝,搭建起一個權錢交易的平臺,由于“吃人家的嘴短”,一些官員就會讓原本不能辦、不好辦的事情變得好辦、能辦,從而把國家、集體的利益輸送給老板。
因此,“不吃公款吃老板”,是“換湯不換藥”,只是一種“對策”上的變化。媒體與時俱進,及時揭露了一些官員“將吃喝地點轉移到了企業”新動態,顯示了新聞報道的敏銳性,值得贊許。只是有些媒體報道標題上突出是“個別干部頂風奢靡”,這一“個別干部”之說,不僅與報道中提到的事實不符,而且也削弱了報道的戰斗性。既然是“個別干部”的問題,個別處理一下就可以了,還值得這么在全國廣而告之嗎?這當中恐怕也反映一種思維套子,講成績轟轟烈烈,講問題輕描淡寫,以防止被認為是對現實抹黑。實際上,成績和問題總是同時存在,在我們今天的社會里,工作成績雖然一般都是主要的,問題是次要的。不過,成績和問題的比例,有九一開、八二開的,也有七三開、六四開的,比例是不同的。問題涉及的范圍,有廣有狹,在量詞的運用上,有的可用許多,有的可用一些,有的可用少量,在特定的情況下自然也可用個別。只有實事求是地擺出真實情況,方有利于對問題的對癥下藥。而作風建設的長期性、反復性和艱巨性,決定吃喝奢靡之風不可能一下了就變成“個別”的。在深入反“四風”中,需要遵照中央一再強調的求真務實精神,堅決查處一切“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有令不行、有禁不止行為,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