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電視臺拍攝到一批華人在美國教堂排隊領取免費食物,他們領取食物后即刻當街拆開,把貴重些的食物藏進行李箱,把不值錢的罐頭直接扔進街道上的垃圾桶,再去排隊領取食物然后拿去賣。但這些食物原本是給無錢買食物的窮人準備的。(1月2日中國新聞網)
在這樣一個“標簽論”盛行的時代,“華人倒賣免費食物”無疑擊起了輿論千層浪。鋪天蓋地的討論,不絕于耳的指責,眾聲喧嘩讓“有色眼鏡”取代了審慎思考。“跟著感覺走”的集體盲從,讓不少人對人性的貪婪深信不疑,大有“恨鐵不成鋼”、“痛打落水狗”的架勢。
一事當前,不是“先問真假,后斷是非,再說利害”;而是掉進宏大敘事的陷阱,去做是非判斷題——不是好人就是壞人,不是對的就是錯的。這樣片面化的二元區分,看似快意恩仇,卻也存在著“誤傷”的風險——透過這段視頻,我們能夠發現的只是一群亞裔面孔的大爺大媽領取了免費食品,并且有幾名老太太將幾個罐頭扔向了垃圾桶。
在沒有采訪新聞當事人的前提下,“華人倒賣免費食物”是否屬于主觀上的“惡意揣測”和“有罪推定”?其一,需要弄清楚這些亞裔面孔究竟是不是華人;其二,需要查明白那些扔掉的罐頭究竟是不值錢還是不好吃;其三,需要掌握“倒賣免費食物”的運作方式和利益鏈條;在這些關鍵信息缺失的背景下,“華人倒賣免費食物”至少是經不起推敲的。
即使真正存在個別華人倒賣免費食物,這樣的現象也屬于小概率事件;動輒扣上“華人”的帽子,進行以點帶面、斷章取義的“污名化”,顯然也背離了媒體理性、中立、客觀的專業主義和職業精神。這種三六九等的人格劃分,說到底也是一種社會排斥,背離了一視同仁的公平性原則。
人性有許多缺點,功利、貪婪、自私、軟弱等等,這顯然并非華人所獨有。林林總總的人性批判,都將罪惡歸咎于人。殊不知,人性的變形在有些時候來源于制度的擠壓。一份免費食物大概5美元,為了這樣微薄收入不辭辛勞反復排隊的,大都是生活困難、通過“倒賣”來賺取薄利的社會底層。正是制度之愛的缺失,才會導致這些人用“鉆空子”的辦法來維持生計。
從社會治理上看,存在倒賣免費食物并不可怕,因為堵住這樣的“管理漏洞”實際上并不難;可怕的是面對媒體的斷章取義,公眾缺乏獨立判斷和理性思維的能力,人云亦云,以訛傳訛,讓真相被喧囂遮蔽,讓理性被某種觀念釀造的情緒左右。只有摘掉“有色眼鏡”,才能回歸事實與真相。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