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何制度都有一個不斷自我完善的過程,只要將執行過程中發現的短板及時補上,相信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也會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未來的反腐利器。
日前,中共中央組織部印發《關于進一步做好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工作的通知》(下稱《通知》)。明確要求領導干部要嚴格遵守報告紀律。《通知》更強調,凡不如實填報或隱瞞不報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備干部名單。
以財產為主要內容的個人事項公布制度,是一項許多國家通行、被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反腐制度。完成理論認知、認同之后,我國也將其納入腐敗的懲治與預防體系之中。2010年重新修訂和頒布的《關于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規定》就貫徹了這種精神。據中紀委于2011年公布的數字顯示,2010年全國共有1672902名領導干部報告了個人有關事項。
按國家公務員局的統計,2012年底全國公務員總數為708.9萬人。報告個人有關事項的領導干部超過167萬,覆蓋率已經很高了,可是,社會并沒有感覺到該項制度已經推開,原因何在?一是因為報告制度在系統內進行,沒有與外界對接,外界難聞其詳。二是許多領導干部不當一回事,隨意性比較大,甚至出現短斤缺兩的瞞報現象。當然,制度阻力的根本原因恐怕還在于如何對待現實問題,像“房叔”這樣的領導干部怎么辦。存量問題一時難以解決,于是,尊重現實、著眼未來的“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被提了出來,財產公示制度從新任官員開始。
不論先從誰的身上試行,也不論最后如何處理存量,制度全面推開是遲早的事,就制度完善本身而論,對領導干部報告個人有關事項制度,要有配套措施跟進。一項制度的執行力如何,存在著一些“關節”,它是牽動整個執行過程的引擎。在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制度中,抽查與處罰便是其中的“關節”。現在采取每年按比例抽查的方式進行監督,可以肯定,查比不查好,但是,僅有“點剎式”的抽查還不夠。
工業意義上的抽樣檢查,是從成批的產品中隨機地抽取小部分產品進行檢驗,從而判斷整個批次產品的整體質量狀況。從領導干部個人事項報告中抽查,是為了對整個領導干部的報告真實性如何作出研判嗎?顯然不是,主要在于發現、震懾腐敗分子。因此,檢查面越廣,驗證率越高,對腐敗分子的震懾作用越大,反腐功效越強。只要勤于抽查,認真抽查,漏網率低,也不怕領導干部隱瞞不報。一個現實困境是,體制內大幅度提高抽查率的成本很高,全查尚難實現,因此,在未來,不妨引進公眾監督,將干部報告公開,讓群眾去查證。公眾監督不但效率高,還能幫體制省下大量的監督成本。
《通知》提出“凡不如實填報或隱瞞不報的,一律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備干部名單”。對于領導干部本人而言,不得提拔任用、不列入后備干部名單,等于斷送了政治前途,是一個嚴厲的懲罰,但從嚴肅法紀維度,仍有深入探究的必要。個別領導干部對個人有關事項不如實填報或隱瞞不報,多半有難言之隱,或有見不得光的財產,對于這種領導干部,非但不得提拔任用,還有必要進行調查,看看背后是否存在職務犯罪現象。
任何制度都有一個不斷自我糾偏與自我完善的過程,只要肯花心思,將執行過程中發現的短板及時補上,相信領導干部個人有關事項報告制度也會一步步走向成熟,成為未來的反腐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