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當今的國際競爭是以質量為核心的競爭,只有鍛造出“高質量”這張通行證,產品才能占領市場的制高點,企業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才能在全球價值鏈重塑中創造市場競爭的新優勢。
本期“經濟日報 中央電視臺聯席評論”關注話題——質量導向應貫穿經濟發展各環節
進入9月份以來,全國“質量月”活動如火如荼舉行,各行各業競相參與,努力提升產品、服務的質量。讓質量水平高起來,是增強競爭力、搶占市場的“通行證”,是我國打造“經濟升級版”的重要途徑,愈發成為社會各界的共識。
質量連著生產、消費兩大環節,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反映一個國家的綜合實力,也是企業生存發展的“生命線”。這些年來,我國產品、服務質量有了不小提高。但毋庸諱言,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質量需求相比,與打造“經濟升級版”的迫切任務相比,我們質量總體狀況難言樂觀。一方面,產品、工程等質量問題造成的經濟損失、環境污染和資源浪費仍較嚴重,一些生產經營者不講誠信,肆意制售假冒偽劣產品,質量安全特別是食品安全事故時有發生。另一方面,產品附加值不高,自主創新能力不強,核心技術和知名品牌缺乏,許多產品還主要依靠成本優勢參與競爭。
質量發展乃興國之道、強企之策。綜觀世界經濟發展史,以質量進步為切入點,實現國家富強和民族振興,是一個普遍規律。上世紀50年代,德國實施“以質量推動品牌建設,以品牌助推產品出口”質量政策;60年代,日本提出“質量救國”戰略;70年代,韓國實施“質量趕超”計劃,都有力促進了企業的進步和經濟的可持續發展。美國作為世界頭號經濟強國,對質量格外重視,上世紀80年代制定了《質量提高促進法》,設立波多里奇國家質量獎,幾乎每年都由美國總統親自頒獎。當今的國際競爭是以質量為核心的競爭,只有鍛造出“高質量”這張通行證,產品才能占領市場的制高點,企業才會有好的經濟效益,我國才能在全球價值鏈重塑中創造市場競爭的新優勢。
依靠質量創造市場競爭新優勢,關鍵在于提高自主創新能力。自主創新是質量發展的強大動力,也是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牛鼻子”。只有抓住了它,舍得在研發上下“本錢”,在推動技術突破上花氣力,才能綱舉目張,推動從“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轉變,從“貼牌大國”向“品牌大國”轉變,增強質量競爭能力。現在,全球已處于新科技革命的時代,新產業革命初現端倪,各國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留給我們的時間很緊迫。無論是企業還是各級政府都應目光遠大,抓住時機把自主創新能力搞上來,切實提高產業核心競爭力和經濟效益,走質量強企、強國之路。
依靠質量創造市場競爭新優勢,健全質量發展機制非常重要。眼下,體制機制不完善已成為制約質量提升的重要“瓶頸”。我國產品質量監管體系特別是法律制度和技術保障體系不夠健全,質量監管力量不足,監管缺位問題突出,在一定程度上縱容了“劣幣驅逐良幣”行為;能源資源價格不能較好地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資源稀缺程度和環境損害成本,一些地方政府片面追求GDP、插手微觀經濟,在無形中也對低質量產品、服務的生存發展形成了“鼓勵”。讓質量水平高起來,就要把以質取勝作為質量發展的核心理念,嚴格質量監管、健全質量評價考核、創新質量發展激勵機制;就要不斷深化改革,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把該管的事管到位,該放的權放到位,讓質量導向貫穿經濟發展各領域、各環節。
(責任編輯:武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