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建設,就是對作為政治組織的政黨的治理、管理或者管治。其主要領域有:(1)對成員進行黨的基本理念和行動方案的灌輸(思想建設);(2)組織的設置和分布、成員的招募規訓、官員的任用監管(組織建設);(3)組織文化的培育(作風建設);(4)權力的監督和制約(反腐倡廉建設);(5)組織運作的規矩和章法(制度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需要在上述五個領域同時著力,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即將在全黨范圍內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其重心置于反對“四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奢靡之風)。因為作風關系人心向背,“四風”問題是腐敗的溫床,“四風”問題解決好了,黨內其他一些問題解決起來也就有了更好條件。
所謂黨的作風,就是適應于黨的基本理念、理論、理想、宗旨等內在規定性的外部表征,它通過在黨員個體身上的外化而表現出來,如思維習慣、行為方式、工作方法、領導方式等。
作風是內在精神與外在表現的統一,它需要內在文化和氣質的沉淀
作風是內在精神與外在表現的統一。不難看出,黨的作風歸根結底是一種外化出來的東西,它表現在我們黨員個體的工作和生活之中。但是,這種外化又不是空穴來風,它需要內在文化和氣質的沉淀才行;沒有這種文化的認同和氣質的修養,表現在行為上,就只能靠“裝”出來,也就是現在流行的“××秀”。比如,如果黨員和干部真正信仰“實踐—理論—實踐”的正確認識路線,那么,秉持這種信仰,表現在思想作風上就有完全的保障能夠從事實出發,而不是從腦袋或者書本出發;在工作方法上,他就會不辭辛勞,不畏艱辛,深入第一線,深入民間,調查走訪,聽取民眾的訴求。這樣一來,主觀主義或者教條主義的毛病就能得到克服。再如,如果我們的干部真正信奉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理念,那么外化在他們的工作中,就一定是與人民群眾打成一片,善于調查研究,與群眾接觸,沒有官架子;和群眾說話,十分和氣;為群眾辦事,說到做到,絕不忽悠。形式主義的表現之一,就是眼光只向上不向下,耍花架子,不把群眾的利益放在眼里和心里,言不由衷,勉強應付,只圖交差。這股風氣,是一種不良的組織文化,需要在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加以摒除。
作風是個體風貌與群體精神的統一,廣大群眾只能從單個的黨員風貌對黨作出整體的判斷
作風是個體風貌與群體精神的統一。我們黨是具有共同價值取向和政治信仰的先進分子的集合體,精神信仰和組織歸屬構成了內聚力的核心和紐帶。但是,廣大群眾對于如此龐大的隊伍,難于從黨的精神層面的優越性等較為理性的角度來理解和判斷,他們只能從單個的黨員的風貌來對黨作出整體的判斷,從而在心理層面上或認同或厭棄,進而在行動上或追隨或疏離。這一點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感受得到。如果我們隨意在城市社區或者農村詢問一個人對黨的評價如何,他幾乎不可能從理性判斷的角度來講述,只能從他身邊的黨員的具體表現來作出對黨的評價,因為身邊黨員的風貌,他們最為熟悉和了解。此時情形,黨員個體已經成為黨員群眾的“化身”,以一種特別的“人格”把黨的風貌象征化了。官僚主義的表現之一,就是高高在上,獨步天下,大有舍我其誰的架勢,視群眾如螻蟻,雖然身與群眾近在咫尺,然而心與群眾隔著千山萬水,說不上話,交不上心。久而久之,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心理距離或越來越遠,造成隔閡。三大作風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是黨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顯著標志,其中密切聯系群眾的作風,有效地解決了組織系統與外圍群眾系統這兩大系統之間的矛盾問題,使我們黨在革命、建設和改革的不同時期,源源不斷地獲得群眾的支持。處于執政地位的今天,我們也需謹記這一點。讓人遺憾的是,享樂主義及其伴隨的奢靡之風,嚴重侵蝕了黨執政的群眾基礎。如果任由此風蔓延,勢必引起并加劇群眾對黨的失望,最終威脅黨的執政地位。
作風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組織文化,作風建設可真正造就我們黨的“軟實力”
作風是黨在長期實踐中形成的組織文化,既離不開個體的努力,更離不開黨的積極誘導和嚴格要求。我們黨將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作為自己的宗旨,這就是她的使命和核心價值觀,如果我們各級黨員干部都認真領會,真正“吃進去”,內化于心,然后“吐出來”,外化于行,那我們這個隊伍的內聚力和向心力就會大大加強,黨執政的群眾資源就會永不枯竭,從而真正造就我們黨的“軟實力”。有了這個“軟實力”,任何艱難險阻都能克服,任何政治風浪都經得起。正是在這個意義上,這次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將整治“四風”列為重點,正是切中時弊之舉。道理很簡單,黨的作風決定人心向背。作者系中共廣東省委黨校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