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人生的價值放到尺碼更大的天平上去衡量,你的生命,會有比小富即安更結實的分量
發射,飛行,實驗,返航。神舟十號飛船與天宮一號聯袂上演的飛天之旅,順順利利,圓圓滿滿。一切都顯得那樣輕而易舉、順理成章。
“最高學府”里妙趣橫生的實驗演示,讓人們仿佛忘記了,載人航天是一項充滿艱險的探索——27年前,“挑戰者”號的驚天巨響,擊碎了女教師麥考利夫天地授課的瑰麗夢想,留下永遠難以愈合的悲傷和遺憾。10年12人次太空往返的輝煌成功,讓不少人覺得,行程2000萬公里的飛行,就像到另一個城市出趟差那樣輕松快捷——他們很難看到,每一塊路碑后面那說不完的緊張焦慮、道不盡的犧牲奉獻、數不清的不眠之夜。
載人航天,絕不是只要花錢就可以堆起來的金字塔。即便是在冷戰之后的全球化時代,這顆工程科技皇冠上的明珠,仍然是各國嚴密封鎖、競爭尤為激烈的技術領域。在這片看似陽光燦爛、實則荊棘叢生的“處女地”上開墾21年,是什么神奇的力量,支撐起成功率100%的工程奇跡?又是怎樣堅韌的信念,燭照著航天人跨越千山萬水、千難萬險,不斷抵達看似不可企及的高度?
是“特別能吃苦、特別能戰斗、特別能攻關、特別能奉獻”的載人航天精神。它與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鐵人精神一脈相承,它是“兩彈一星”精神在新時期的發揚光大。
“我的事業在中國,我的成就在中國,我的歸宿在中國”,航天之父錢學森擺脫重重阻撓,義無反顧回到一窮二白的祖國。“中國要免受欺凌,就要有強大的國防”,首任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總設計師王永志這樣確立人生的奮斗坐標。“被祖國需要是一種幸福”,首位女航天員劉洋吐露心聲。
在57年前的百廢待舉中艱難起步,中國航天事業的發展,經歷了整整五代人。從“用算盤算出導彈”的第一代和第二代,到經歷文革十年浩劫的第三代,再到生活軌跡平穩卻依然吃苦耐勞的第四代和第五代,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風險挑戰,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創業艱難,但在他們的內心深處,都有同一個百折不回的夢想:奔向太空,奔向群星,尋找更高遠的人生視野;都有同樣堅不可摧的信念:為建設一個更加富強美好的中國矢志奮斗。
今天的中國,已經走過當年那個單純激越、步調統一的年代。價值的多元,夢想的多樣,讓有些人對這種迎難而上的執著、奮不顧身的犧牲,感到難以理解。幸福快樂的安居夢、汽車夢、旅行夢固然是人所共求,但是,艱辛奉獻的航天夢、潛海夢、攻關夢,同樣要有人去實現。“大部分的人對于所謂成功,只有兩個標準:小時候的分數和大了之后的錢數”,這樣的生活,難道要成為所有人的追求?
透過神舟十號的舷窗,看不到UFO,太空也不是想象中的湛藍,而是深邃的黑色。但那里有比常人飛翔得更遠的夢想,有理想燃燒的光亮。
正是在這光亮的照耀之下,幾十萬為載人航天事業默默奉獻的浩蕩隊伍中,面對國外的優厚待遇、優越條件,多少人毅然決然回國。面對“造導彈不如賣茶葉蛋”的反差,多少人甘守清貧、坐穿冷板凳。面對城市的優越繁華,多少人凝神靜氣、扎根大漠戈壁。面對利益與價值的多元選擇,多少人甘灑熱血從青絲熬到白發……在一些人覺得信仰失墜、精神追求屬于稀缺品的今天,一支支平均年齡只有30歲出頭的航天研制隊伍,接過老一輩傳下的接力棒,以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在民族復興的新征程上,樹立起一個個夸父逐日般不懈追夢的精神新路標。
“太空一往返,中華五千年”。神舟飛船的漫長旅程,串起一個民族穿越千年的夢想,也給新時代的人們,留下深深的啟示。給夢想一片更寬廣的牧場,你的夢想,會有比華屋玉食更豐盈的內涵。把人生的價值放到尺碼更大的天平上去衡量,你的生命,會有比小富即安更結實的分量。
(責任編輯:李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