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披露的2012年國際收支情況顯示,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1173億美元,為1998年以來首次出現逆差,且除第一季度外均呈現逆差,而2011年為順差1861億美元,引發一些人對資本流出的擔憂。其實,這是對過去很長一段時間經常項目、資本與金融項目“雙順差”的糾偏,無須過慮。當前,應利用經常項目盈余的有利時機,鼓勵企業勇敢走出去。
長期以來,我國資本“走出去”和“引進來”發展極不對稱,對外直接投資發展嚴重滯后于FDI。這導致我國雖然擁有龐大的外匯儲備,但投資收益竟是逆差。截至2012年9月末,我國對外金融凈債權為1.8萬億美元,而2012年收益項目為逆差235億美元,主要原因是我國資本走出去與引進來結構不匹配。我國對外投資以公共部門主導的債權投資為主,投資收益較低,在3%左右,而FDI以股權投資為主,投資收益高達6%左右。
應該看到,在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進一步改革、外匯儲備基本穩定后,如果經常項目順差,必然形成資本和金融項目逆差。雖然目前貿易順差足以彌補投資收益逆差,但在產能過剩和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突出的大背景下,加快資本走出去顯得比較緊迫。
一方面,受全球經濟放緩、國內要素成本上升等因素影響,我國出口增速大幅放緩,產能過剩矛盾激化,成為壓制我國經濟的重要因素,而加快資本走出去有利于解決產能過剩問題。
另一方面,我國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嚴重,未來養老金支付面臨較大挑戰。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15-59歲勞動年齡人口為9.37億人,為很長時間以來首次出現下降。另據測算,2015年我國6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將增加到16%。借鑒發達國家經驗,較大的對外資本存量產生的投資收益將成為養老金、財政赤字的重要來源。
因此,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利用目前貿易盈余仍然較大的有利時機,加快資本走出去。
首先,必須意識到鼓勵實施資本“走出去”的重大戰略意義。隨著我國要素稟賦發生變化,為了實現可持續性發展,必須大力發展對外直接投資,在全球范圍有效配置資源,完成 “出口大國”向“投資強國”的角色轉變。
其次,對外投資需要因地、因時制宜。應以完善產業布局、提升競爭力為切入點,提升海外投資的戰略意義和效益。在地域上,選擇要素稟賦具有比較優勢的區域。如在發達國家建立研發中心,在勞動力成本較低的國家投資勞動密集型產業。在時點上,需要與國內發展階段相契合。如國內勞動力成本較快上升階段,對外投資以勞動密集型產業為主;而當重工業逐漸面臨資源、能源瓶頸時,對外投資以資本密集型產業為主。
最后,產業資本應與金融資本結合。發展對外直接投資,離不開國內金融資本的支持。目前國內金融機構國際化程度、服務能力尚不足以支持產業資本在海外擴張,無法滿足企業走出去的資金需求,需要迫切解決。此前,國家外匯局專門成立了外匯儲備委托貸款辦公室,既為我國金融資本幫助企業走出去作了重要嘗試,又有利于實現外匯儲備多元化和保值增值。這樣的探索應該更大力度推進。
(責任編輯: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