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關地方兩會“改會風”的新聞不斷,但有些“新風”讓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產生了不同看法。比如,武漢市人大常委會委員、武漢大學法學院教授秦前紅最不能接受的是“兩會會期縮短”,以往武漢市人代會要開六七天,今年縮短為4天,以往有一天半時間審議政府工作報告,今年壓縮為半天,兩院工作報告及財政預算報告則沒有專門安排審議時間。類似情況也存在于合肥、南京等地方兩會。秦前紅認為,這樣的“新風”有些變味,會期縮短導致人大和政協會議越來越形式化。(《新京報》1月31日)
我對秦教授的意見深以為然。中央要求精簡會議,顯然有著不言而喻的前提,那就是在保證工作成效的前提下盡量少開會,在保證會議質量的前提下盡可能開短會。換言之,文山會海要反對,但也不能片面追求少開會、開短會而置工作成效和會議質量于不顧。否則,少開會、開短會也好,脫稿發言、限時發言也罷,都是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陷入另一種形式主義。
人代會、政協會是參政議政的大會,是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反映民眾呼聲、共商國是之機,也是他們集中行使權力之機,要反映、商討、確定的事情很多。代表們需要充裕的時間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和財政預算報告,需要較多時間發表意見、參加討論、提出質詢。如果會期太短、時間不夠用,他們審議和討論的時間便會被壓縮,行使權力的力度和廣度便會打折扣。
眾所周知,除了精簡會議,中央還提出厲行節約、反對奢侈浪費。怎樣促使官員厲行節約?根本之策在于管好政府的錢袋子;怎樣管好政府的錢袋子?最重要的是事先把好“預算關”。可是,人代會卻不安排時間審議政府財政預算,加之預算報告本就晦澀難懂,且不說審議和質詢,有多少代表看過、看懂預算報告都讓人懷疑,如此,怎能管住政府花錢之手,怎能遏制官員奢侈浪費?在某種意義上,人代會最重要的議程就是審議財政預算,如果代表們能認真履行此項職責,多開幾天會有何妨,多花一些會議經費又有何妨,相信老百姓會舉雙手贊成——因為老百姓最會算賬:相對于預算蒙混過關導致的財政鋪張浪費,會期縮短節省的會議經費幾乎不足掛齒。
限時發言也存在類似問題。會期短,想發言的代表、委員多,于是每個人發言限時若干分鐘,不管你有什么樣的真知灼見要表達,不管你有多么復雜的道理要講清楚,時間一到便被無情打斷。這還算不錯的,更多的代表、委員連發言的機會都沒撈到——作為民主政治最重要體現的兩會,真的有必要開得如此匆忙嗎?其他諸如大會服務、辦公用品和會議材料等同樣如此。大會服務周到一些,辦公用品充足一些,會議材料發放及時一些,這些細微之處也影響著代表、委員參政議政的積極性和效率。應該節約處不浪費,不該節約處不吝嗇,在保證會議質量的前提下厲行節約,這才符合“精簡會議”的本質要求。
當然,以上所述也有一個不言而喻的前提——兩會是求真務實、富有成效的,代表委員是切實履職、敢說真話的。如果兩會上空話套話連篇,只務虛不務實,打瞌睡玩手機,這樣的兩會還是開得簡短點為好,甚至不開也罷。
(責任編輯:周姍姍)